誤吞塑化劑恐傷腎致癌 醫生盤點10大生活習慣易中伏 邊玩手機邊食飯也中招?
發佈時間:16:25 2025-09-30 HKT

日常生活暗藏不少誤攝塑化劑陷阱,隨時增加傷腎致癌風險。有醫生列出10種容易誤攝取塑化劑的生活習慣,當中邊吃飯邊玩手機竟然也榜上有名。
塑化劑如何傷腎?盤點10大生活陷阱
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在個人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近年有研究發現塑化劑可以直接或間接讓腎臟功能受損,與腎功能下降、蛋白尿等腎臟指標相關。洪醫生引述研究指出:
- 接觸越多塑化劑,腎功能指標越惡化,這在不同國家及族群都有相同觀察;塑化劑會引發氧化壓力導致發炎、腎小管細胞凋亡,長期下來會促進腎臟硬化,導致腎功能損傷。
- 塑化劑與肥胖、胰島素阻抗、高血壓等代謝異常有關;既能直接傷腎,也能透過惡化代謝環境加速腎臟病變。
- 長期暴露塑化劑,對身體的內分泌、代謝、性別發育甚至與乳癌、子宮內膜癌相關。
其實塑化劑陷阱無處不在,洪醫生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大家不時遇到的10大塑化劑「地雷」:
10大塑化劑生活陷阱:
塑化劑陷阱|1. 邊玩手機邊吃飯
- 原因:不少港人都習慣邊撳手機邊吃飯。其實許多來源不明或品質不佳的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往往含有超標的塑化劑,事關有保護貼產品會添加塑化劑以增加彈性。如果用手機時間過長、手機溫度上升,就會加速塑化劑釋出,當邊撳手機邊吃飯時,手中或沾滿塑化劑、吃進體內。
- 建議:不要邊撳手機邊吃東西,撳完手機記得要洗手;選擇通過歐盟RoHS規範或明確標示「無塑化劑」的產品,如通過SGS檢測的保護貼,幫助降低健康風險。
塑化劑陷阱|2. 微波爐加熱時用錯容器/保鮮紙
- 原因:高溫易讓塑化劑釋出污染物。因此,塑膠、仿瓷餐具、金屬邊及保鮮盒等容器不應放入微波爐;雖然便利店的加熱食品容器都合格且耐高溫100℃-140℃、相對安全,但其實還是有釋出塑膠微粒風險。使用保鮮紙時,接觸到含油與高熱食物也會出現塑化劑風險。
- 建議:微波加熱改用耐熱玻璃、陶瓷與合格微波專用容器;食物保存若必須加蓋,宜先降溫再蓋,食物不要接觸到保鮮紙;便利店買的微波食物,可帶回家放入專用容器再加熱。
塑化劑陷阱|3. 常喝熱與酸的手搖飲品
- 原因:如果用膠杯及膠蓋等容器盛裝熱飲或高糖、酸性飲料,提高溶出塑化劑風險。
- 建議:減少喝手搖的頻率;外賣時自備不鏽鋼/玻璃保溫杯;少選過熱、過酸的飲品;盡量加快飲用,別讓飲料在塑膠杯中放太久。
塑化劑陷阱|4. 外賣熱食直接裝入膠袋/膠盒
- 原因:外賣文化盛行,三餐飲食暴露在高塑化劑風險中。不少餐廳以塑膠盒裝滾燙熱湯時,容易變成滿滿塑化劑的一餐。
- 建議:減少三餐吃外賣頻率,外賣熱食時避用膠袋/膠盒,可自備安全容器,回家倒出分裝或再加熱。
塑化劑陷阱|5. 膠瓶裝熱水/酸性茶飲
- 原因:不少市售的塑膠水瓶,輕巧便攜,但其設計並不是專用的保溫杯。如果天冷時不小心裝了熱水或酸性茶飲,溫度及酸度會增加塑化劑釋出。
- 建議:裝冷熱水要使用不同的容器,可用不鏽鋼或耐熱玻璃水瓶裝熱水或茶飲,另外使用過久的舊塑膠水瓶建議換走。
塑化劑陷阱|6. 常吃外賣油炸食物
- 原因:塑化劑是「親脂性」,極易溶於油脂。脂肪含量較高的油炸食物(如炸雞扒),塑化劑含量也相對較高,食物中油脂與高溫會促進塑化劑溶出。有台灣研究發現,使用塑膠容器盛裝油脂食品時,溶出的塑化劑量比裝熱湯的情況更嚴重。
- 建議:減少常吃高溫油炸的食物,用陶瓷或玻璃不鏽鋼等器皿盛裝食物,不要用保鮮紙包覆高油食品,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塑化劑陷阱|7. 愛玩減壓玩具
- 原因:減壓玩具是一種常見的情緒輔助工具,透過擠壓釋放壓力、安撫情緒。減壓玩具的質料常為PVC(聚氯乙烯)塑膠、聚合物凝膠、香精油等,若未符合安全標準,或產生「環境荷爾蒙」或「塑化劑」等有害物。
- 建議:選購有檢驗、品牌明確的產品, 避免長時間接觸,並避免將玩具靠近口鼻或放入口中。使用後記得正確洗手。,但chanel好少
塑化劑陷阱|8. 香味重的肥皂/乳液/沐浴乳
- 原因:塑化劑多用以產品定香劑,維持並延長香氣;常出現在洗面奶、沐浴露、洗髮水、香體劑、洗衣液、指甲油、香水內,會經由皮膚吸收造成毒害。建議:
- 建議:避用香味太濃的產品,選擇天然橄欖油皂取代香皂、沐浴乳;用保濕乳液時,接觸皮膚時間長,宜仔細閱讀產品標示,避開含有特定化學定香劑、塑化劑的產品;肝腎衰竭、老人、孕婦與幼童要慎用。
塑化劑陷阱|9. 喜歡咬筆蓋/擦膠
- 原因:不少學生、上班族不知不覺喜歡咬筆蓋、擦膠,大部分擦膠由聚氯乙烯(PVC)等製成,通常會添加塑化劑以增加柔軟度,咬到擦膠可能攝入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危害健康。
- 建議:不要咬擦膠、筆蓋等塑膠類文具。
塑化劑陷阱|10. 坐在膠墊上吃東西
- 原因:很多人野餐時喜歡坐在膠墊上吃東西,這些膠地墊往往含塑化劑,在上面吃東西容易污染雙手及食物、攝入塑化劑。
- 建議:選擇天然材質或標示無塑化劑的產品,不要在膠墊上吃東西或餵小孩,在膠墊上活動後務必洗手。
如何減少塑化劑毒害?
洪醫生引述研究指,塑化劑陷阱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要避免塑化劑毒害可以從以下4方面入手:
1. 勤洗手
高雄醫學大學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步驟可有效移除塑化劑達95%,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並建議選用無香精、成分天然的肥皂和洗手液。尤其是玩過手機、摸過塑膠玩具、爬過膠墊人士,要洗手後再進食。
2. 多喝水
每日喝足體重3%-4%的水分,及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身體代謝體內的塑化劑毒素。
3. 多吃各色蔬果
蔬果中含有各類植化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以下蔬果的營養素有助排除塑化劑:
- 如茄紅素(番茄、西瓜)
- 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
- 花青素(葡萄、李子)
- 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
- 吲哚(椰菜、椰菜花、小白菜、白蘿蔔含)
4. 定期清除灰塵
灰塵中有可能沉積或殘留著分散在室內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這些有害的灰塵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最好定期打掃及清除灰塵。
8種日用品含塑化劑 長期接觸可致癌嗎?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塑化劑(又稱增塑劑)是用來加入硬塑料等物料中,使更具彈性和耐用。廣泛用於多種工業和消費產品,主要用於聚氯乙烯(PVC)產品,當中有些用於食物接觸物料。鄰苯二甲酸酯類是最常見的塑化劑,通常用於製造以下產品:
- 衣服
- 化妝品、香水
- 食物包裝
- 玩具
- 建築物料
- 乙烯基產品(如地板、浴簾、雨衣)
- 醫學器材(如輸血袋、輸血管、靜脈注射液袋、靜脈注射液管)
- 潤滑油、溶劑和清潔劑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1年指出,導致DEHP在大鼠或小鼠多個靶組織(例如肝臟和睪丸)引發癌症的機理,不排除也會發生在人類身上,於是把DEHP評估為第2B組物質(或可能令人類患癌)。至於食用問題產品會否影響健康,視乎問題產品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含量,以及食用問題產品的分量和時間長短。由於安全參考值着眼於一生的攝入量,只要平均攝入量並非持續超出安全參考值,偶然攝入高於安全參考值的分量不會影響健康。
延伸閱讀:女醫體內塑化劑超標100倍 揭每天搽這類護膚品惹禍 必吃1類蔬菜排毒
---
相關文章:
塑化劑|保鮮紙接觸食物恐釋出塑化劑?包熱食也高危? 營養師揭3用法可致癌
1個茶包恐釋數十億微塑膠?6種茶包材質大比拼 怎樣沖茶免吞毒?
消委會芝麻油/芝麻醬/芝麻粉|27款含致癌物塑化劑 最高超標79倍 推介17款滿分之選
塑化劑|用保鮮紙包雞湯豬骨湯=食塑化劑易致癌? 醫生揭3大做法超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