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剪短了信任?從MiC事件看香港建築的危與機|梁偉聰
發佈時間:13:50 2025-10-08 HKT

以「組裝合成」(MiC)建築法組裝的三個簡約公屋項目,近日爆出撐板螺絲被剪短等問題。根據建築署署長李翹彥的說法,問題源於施工現場工人的「彈性處理」,而目前所知,事件並非工人偷懶,反而是自行「增加工序」。從外部觀察,背後更大的原因似乎是趕工導致的臨時取巧與流程變通,最終讓品質監督出現缺口。
MiC技術已成未來大趨勢
所謂MiC,即俗稱「積木樓」的建築模式,早已不是新鮮事。筆者曾看過某MiC項目的驗樓影片,指出此類建築容易出現洗手間滲水問題,需要特別留意。這種方式固然有潛在風險,但對發展商而言,好處亦顯而易見——除了施工速度快、成本較低,更能享受政府額外豁免10%發水上限及放寬高度4%,等於項目直接多了超過一成的可售面積,帶來明確利益。
也可以預見到,在這個政策支持下,MiC技術會成為未來的大趨勢,只是今次爆出的事件,卻引發出不少公眾疑慮,市民難免因為這次事件而對「積木樓」留下一個壞印象,縱使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提到,本港建築結構的安全系數相當高,雖然項目的現場鐵器施工工序出問題,但結構安全、仍然穩固。
只是對一般市民而言,「相當高」到底有多高?這個標準有多具體?以皇后山邨「瀝青水事件」為例,即使官員一再強調飲用水符合安全標準,居民仍難以安心——畢竟這是自己要飲、要住的地方,抽象的保證遠不及具體的透明。
三個方向着手「轉危為機」
今次涉事的三個簡約公屋項目共提供超過1.1萬個單位,影響逾萬家庭、數萬人口。更關鍵的是,MiC建築法正是港府近年力推的新技術。事件固然暴露問題,但若處理得宜,反而可以成為一次「轉危為機」的契機。
筆者認為,港府可從三個方向着手:
首先,可以主動向公眾介紹MiC建築法的運作原理、優勢與監管框架,並清楚說明政府所謂「相當高」安全標準,具體包含哪些檢驗與門檻。
第二,未來本港有多項大型工程,每年工程量可達2,400億至3,750億元,即將有多項新技術及先進科技陸續被採用,正是藉此說好香港在建造業技術、檢測標準及品質監督方面「硬實力」的好時機。
第三,建造業常說年青人不願入行,原因包括工時長、勞動強度高、職業上升通道不明確與技術性職位短缺年輕後備,港府亦可借機介紹建造業的工作環境在過去十幾、廿年有過甚麼改善,藉此吸納年青人入行。
一般市民對建造業專業知識並不熟悉。港府與其反覆以專業語言強調「香港建築安全系數相當高」,不如更進一步,用淺白易懂的語言與具體數據說明「高」在何處,並公開檢驗流程與第三方驗證結果。
建築是技術工程,更是信任工程。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重建信任,將決定未來簡約公屋與整個建造業的形象走向。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