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史分析抗戰勝利原因 考生被形容「史事空疏」
發佈時間:00:25 2025-11-11 HKT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然而,根據考評局最新出版的《試題專輯》,考生今年在應考中國歷史科時,部分考生在分析中國抗戰勝利原因時表現一般,被形容為「史事空疏」。在答題時,有考生錯誤理解資料所提供的漫畫圖像,誤以為漫畫中的日軍為中國士兵,以致回答錯誤的答案。
誤以為漫畫中的日軍為中國士兵
中史卷一必答題中,其中一題要求考生分析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漫畫和資料。《試題專輯》指出,在這題表現未如理想的考生當中,有人對圖樣理解錯誤,以為漫畫中的日軍為中國士兵,於是得出日軍侵略行動令中國軍民受苦的答案;又或純粹抄錄漫畫的文字訊息或描述圖像,未有歸納作者對日軍侵略行動的看法。
在分析中國抗戰勝利原因的題目中,部分考生的表現被形容為「史事空疏」,只能補充美國以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致使日本投降的史事;該題目其中一份資料強調1945年二戰歐洲戰事結束後,盟軍在亞太地區協助反攻,但仍有考生詳寫1941年至1945年歐戰史事,被評為「未能準確援引相關史事」。
「九一三事變」混淆「九一八事變」
《試題專輯》指出,今年中史科試卷深淺適中,考生表現整體上與去年相若;惟仍有考生錯誤概念、混淆史實,例如把「九一八事變」寫錯為「九一三事變」、「七七事變」或「皇姑屯事變」等,又以為台兒莊大捷是游擊戰略的成果,或把珍珠港寫成珍寶島、原子彈寫為導彈等。
此外,部分考生的字體潦草,甚至無法辨認,錯別字亦較多,例如將「孝文帝」寫作「考文帝」、「以糧為綱」寫成「以糧為鋼」、「佛教」寫作「彿教」等。《試題專輯》建議考生,閱讀歷史文章時應關注人名、地名、歷史詞彙的正確寫法,避免應試時因寫錯字而出現歧義,影響得分。
公民科問中國「和平共處5項原則」 答對率僅48%
另一方面,今年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科成為文憑試科目的第二年,考評局在最新的《試題專輯》形容,今年考生應公民科的整體表現令人滿意,答題大致能表現出合理水平,又建議考生持續加強對現今香港社會發展、與國家關係和國家最新發展認識。不過,在其中一條選擇題中,要求考生判斷不屬於中國「和平共處5項原則」的選項,只有少於一半考生答對。
今年公民科試卷共設有3條必答題,其中包括4條選擇題,考生的答對百分率介乎48%至89%。在第二題、有關中國「和平共處5項原則」的選擇題中,只有48%考生答對,選擇正確答案C「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其他考生未能識別「平等互利」、「互不干預內政」及「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均屬於「和平共處5項原則」。
至於第二題的另外兩條題目,要求考生參考題目提供的資料,指出中國為受援國提供哪類型的支援、以及解釋中國的對外援助如何改善受援國人民的生活;考評局指大部分考生能指出支援的類型,整體表現理想,但部分考生的討論較為空泛,或只能指出中國的對外援助行動,但未能因應題目要求,解釋對外援助如何改善受援國人民的生活。
本報記者
延伸閱讀:
DSE2025︱中史科卷一恢復必答題考抗日戰爭 教師:摘星關鍵在漫畫題
DSE2025︱公民科首設「立場題」教師料達標率逾9成 兩地考生均指試卷不太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