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科下學年推「醫學『加』」新課程模式

更新時間:00:01 2025-10-08 HKT
發佈時間:00:01 2025-10-08 HKT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宣布,2026/27學年將推出新課程模式「中大醫學『加』」(CU Medicine Plus),冀通過系統化的三層架構課程,讓新入讀醫科生在6年學習期間,除了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術,亦能同時培養創科精神、領導能力及人文關懷,以更好地應對未來醫療體系的挑戰。醫學院強調,新課程模式並非受他校競爭或當局擬成立的第三間醫學院等因素影響,而是希望將「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PS)課程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其他醫科學生。

三層架構 以兩年作為一個階段

中大醫學院表示,在「中大醫學『加』」新模式下,醫科課程模式將以兩年作為一個階段︰處於「基礎層」(MedExplore)的一至二年級學生,將聚焦於全人發展與跨學科體驗,學生除可體驗創新科技項目,學校亦會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領袖才能發展活動和人道工作,以及選讀工程、電腦科學、公共衛生等副修課程,拓闊視野。

位處「進階層」(MedExceed)的三至四年級學生,將透過導師指導的專題研習或科研實習,探索不同醫學專科領域,發掘自身興趣及志向,並投入不同的臨床專科相關活動;五至六年級的「高階層」(MedExcel)學生,則可按個人志向修讀臨床或研究選修課程,並獲校方提供專科研究項目及臨床實習機會,以於真實的醫療環境中,深入了解學生自己選擇的專科。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指出,現時科技發展迅速,醫生已不再是絕對掌握知識的一方,故學生不應只學習本科的內容,而是要做到「學科交叉」,希望新課程協助學生將來成為領袖、研究員和人道救援者等角色。

重點分享GPS課程成功經驗

該院副院長(學生事務)吳兆文補充,今次校方透過檢視及總結GPS學生的學習經驗,重新整合現有的醫學課程架構,加入GPS課程的成功元素,提升所有醫科生的學習成果,希望令中大醫科生超越傳統醫者角色,成為集學者、創新者、領袖及人道主義者於一身的「新一代醫生」。

被問到新模式是否直接取代現行課程模式,吳兆文指出國交流、副修課程等都是現有的元素,但一直未有將之制度化,「因為有些學生會選擇不做」。他亦表明推出新課程與香港大學的「傑出醫科學人」計劃、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等因素無關,重點是將GPS課程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其他學生。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入學)朱昭穎坦言,不少中學文憑試考生因花費不少時間應試,因而減少參與課外活動,故希望首年讓學生有更多涉獵探索其他範疇的機會。該院副院長(教育)黃仰山亦稱,在新課程下,醫學院不會要求學生在固定時段進行某類活動,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及需要,靈活規劃個人化的學習路徑;至於現時較高年級的學生,他表示日後會為他們加插新模式的一些內容,學生如想選讀海外課程也可以配合。

本報記者

延伸閱讀:

生死教育|許冠文與中大醫科生談生死

十一國慶|多間大學舉行升旗禮 教職員及學生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