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許冠文與中大醫科生談生死 拍《破.地獄》悟人生苦短 醫學院院長:以正面態度面對死亡

更新時間:13:03 2025-09-30 HKT
發佈時間:22:23 2025-09-29 HKT

為了向醫科生提供生死教育,讓他們將來懂得與病人及家屬同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CUHK)醫學院今日(29日)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學院逸夫講學堂,為醫科生們舉辦「從上天堂到破地獄:醫生與笑匠談生死」座談會,邀請了香港演藝界名人、主演電影《破.地獄》的許冠文,與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就生死進行對談,並由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轉化及創業)、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擔任嘉賓主持。在座談會上,3位講者分享對死亡的看法,並探究生命的意義,藉此提升醫科生面對死亡時的心理韌性及培養同理心。

生死教育|許冠文:死亡的開始與身體衰亡沒太大關係

趙偉仁表示,生死在醫學上非常重要,惟就讀醫學院的年輕人沒太多機會面對生死。適逢講述生死的電影《破地獄》早前上映,令中大醫學院有靈感和契機舉辦是次座談會。

談到對生死的看法,許冠文稱自己向來不是快樂的人,因為無法解答諸如「自己從哪裏來」、「來到世上的意義」及「將來去到何處」等有關存在和生死的問題。直至拍畢《破.地獄》後,才領悟人生苦短,應「好好欣賞沿途風景和心愛的人,珍惜在世的日子,過得快樂便足夠」。

華人對死亡比較忌諱,趙偉仁表示,雖然一般人不會思考死亡從何時開始,但人一出生就註定死亡。不過,他認為人要經歷死亡,才令生命有意義,因為人會從此知道時間有限,才會用最大的努力去生活,讓人生不致失去方向。

許冠文則提出另一個觀點,認為假如沿途風景不再有意義,則是死亡的開始,與身體的衰亡沒太大關係。他並向在座的醫科生提醒,一旦醫生與救人的天職距離越遠,代表他已步入死亡。

生死教育|趙偉仁:醫生應以正面態度面對死亡

至於與死亡的相遇,趙偉仁憶起初出茅廬時,在醫院小兒外科遇上一名慘遭意外刺死的小女孩。當時心情難以平復,後來隨着經驗的增加,已經習慣了死亡。

不過,趙偉仁強調習慣並不等於麻木,醫生應以正面態度面對死亡,才能正面影響病人。他亦認為,雖然醫科生着重與病人的溝通,但許多也未曾面對過死亡,因此要有書本以外的經驗分享,向學生做好身教。

生死教育|莫樹錦:採樂觀態度可感染病人

莫樹錦亦認為,醫生對待生死的態度,直接影響病人如何看待生死。假如採取樂觀的態度面對,亦可以感染到病人。

趙偉仁以病人面對4期癌症為例,表示應該好好鼓勵病人,「人生就如打牌一樣充滿未知,即使是再爛的牌,也要繼續打,保持正面心態。」至於面對同樣痛苦的家屬,他會用醫學角度跟家屬解釋清楚,並以同理心照顧家屬需要,冀望能解開他們的心結。

生死教育|許冠文:生命最大意義為當中的回憶

許冠文亦分享一次與死亡最接近的經歷。有次他在泰國沙灘浮潛時,在海中心遇上一條長十多呎的鯊魚,並圍着他越游越近。在那數分鐘的生死時刻,他腦內閃現出數人的面孔,才知道這些人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在生命的意義上,許冠文稱可以想像自己在太空上望回地球,地球只會是很細小的一點,最大意義是當中的回憶。只要曾經在這點像沙粒的地球上做過讓人快樂的事,就已經很足夠。而在《破.地獄》中,主角曾提到「生人都需要破地獄」,成為一時熱話。許冠文認為生人的地獄為內心的執着,只要學懂放下,就能感到快樂。 

記者:周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