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新移民母親疫後就業率大跌 學者倡學校加強支援 助釋放勞動力

更新時間:06:30 2025-03-21 HKT
發佈時間:06:30 2025-03-21 HKT

三年疫情導致香港經濟重創,其中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就業及收入更明顯受到影響。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收集了香港社區組織協會3236名內地新移民會員在疫情前後的數據,結果顯示,育有6至15歲子女的內地新移民母親,其就業率在2016年至2021年期間大幅下跌,跌幅為本地出生母親的3倍,原因包括因子女停課,需留家照顧子女而放棄就業。該中心建議學校可加強學生的課後活動及功課輔導,延長學生留校時間,幫助家長投入勞動市場。


就業率大跌至2021年的30%

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知識轉移)黃健明表示,3236名內地新移民在疫情前後的收入中位數,在2020年疫情初期為14769元,較2019年下跌4%,至去年,他們首9個月的收入中位數為15023元,仍低於疫情前3%。另外,研究更發現於2020年失業的內地基層移民中,逾半至去年仍未恢復就業,有15%的移民個案即使成功重返職場,其收入仍低於疫情前。至於育有6至15歲子女的內地新移民母親,其就業率由2016年的39%,大幅下跌至2021年的30%,跌幅為9個百分點,為本地出生母親的3倍。

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內地新移民在疫情前後的就業情況。 資料圖片
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內地新移民在疫情前後的就業情況。 資料圖片


基層收入不如疫前

由於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在職的內地新移民母親缺乏全面家庭網絡支援,因需要留家照顧子女而放棄就業。已來港7年的李妙容表示,她初來港時任職於學校飯堂,但疫情爆發後學校停課,頓時失業,直至兒子升讀小六並恢復全日上課後,她才得以重返工作。育有兩名分別就讀小二及小五的鄒雪琴則分享指,疫情前她曾從事代購以維持生計,然而疫情導致封關,訂單銳減,收入大受打擊。她坦言,其家庭曾需借貸度日,幸近年已還清債務,她目前同時從事三份工作,惟收入仍不如疫情前。


疫情影響內地生來港

團隊引用教育局的統計,表示首次入讀本地中小學的內地學生人數由2018至2019年的年均7951人,下降至2020至2022年的3832人。 資料圖片
團隊引用教育局的統計,表示首次入讀本地中小學的內地學生人數由2018至2019年的年均7951人,下降至2020至2022年的3832人。 資料圖片

 

黃健明認為,疫情期間學校停課打擊新移民母親就業,他呼籲政府、學術機構及社區組織加強合作,為支持內地新移民母親就業提供配套,例如在校內和社區增加資源,以支援父母照顧兒童。他續指,學校在支援新移民家庭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建議學校加強課後活動及功課輔導,讓學生留校時間延長,從而減輕家長照顧子女的壓力,幫助他們投入勞動市場。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稱,研究結果與其觀察脗合,新移民家庭新來港時除了需要照顧子女,同時亦要面對社會託兒服務不足、社交網絡薄弱等挑戰,希望社會加強支援。

  
此外,研究亦指出,疫情推遲了內地來港的中小學適齡兒童的抵港時間,長遠或會影響他們升讀大學的機會。團隊引用教育局的統計,表示首次入讀本地中小學的內地學生人數由2018至2019年的年均7951人,下降至2020至2022年的3832人。

記者鍾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