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9成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沒求助 疫情加教師流失 影響識別高危者

更新時間:06:30 2023-12-14
發佈時間:06:30 2023-12-14

學生情緒問題日趨嚴重,基督教服務處的研究發現,在疫情後有逾6成學生需要情緒或精神健康支援,多達9成人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向教師、社工或家人求助。服務處又透露,過去3年共處理6宗學生自殺身亡個案,但他們形象正面,教師和家人難以發現情緒問題。有校長指疫情和教師流失率高,影響師生和朋輩關係,繼而令高危學生難以被識別;建議學校未來創造條件,讓師生重建信任。

記者 蔡健行


基督教服務處上月與150名中學生面談,了解學生對近期多宗學生自殺的看法和處理情緒問題時的做法。研究發現,9成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向家長、社工、教師等成年人求助。對於向他人求助的顧慮,有3成人表示憂慮被傳開或嘲笑,另外分別有約17%和14%的學生表示,擔心被追問或批評,以及怕不被理解。至於他們如何排解負面情緒,約45%受訪學生表示會通過遊戲娛樂,41%表示會向朋友傾訴,向教師、社工,或與家人求助的學生,分別只有約1成。

參考新聞:學童自殺︱教育局:今年首11個月 31中小學生疑自殺亡


3成人憂求助會被嘲笑

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鍾慧妍亦透露,由2020年至今,服務處共處理6宗學生自殺身亡個案,5人未曾接受社工輔導等專業服務,只有3人曾表示有不高興或有自殺念頭。她指部分自殺個案的朋友、教師或家人更表示,他們平日表現樂觀積極、「生性」,鍾慧妍認為個案的正面形象令他們難以對外求助和難以被識別,亦反映不少情緒問題或未有表徵。鍾慧妍稱要鼓勵有需要的學生求助,與身邊成年人有可信賴的關係至為關鍵。

本身是中學校長的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李建文表示,「有需要支援的學生在校內需要一個情緒的安全網,但過去3年疫情令朋輩、師生的關係變得脆弱。」他又指近年教師流失率高,亦影響師生建立信任關係。

至於學校應如何重建師生和朋輩的信任關係,李建民認為學校可舉辦師生聚會例如音樂會、師生聯誼比賽等,「不要小看這些活動,持續做可以建立校園內互相欣賞的氣氛。」他又認為社會亦要讓教師有更多空間,「例如有些目標要做,期限會否有更多彈性」,讓教師有更多時間關心學生。


倡朋輩家人同織保護網

對於近期教育局推出的三層應急機制,讓學生應對日趨嚴峻的學生情緒健康問題,李建文透露,學校最近亦有學生需要使用機制,「很快就獲安排見精神科醫生」,又認為機制應至少延長至明年8月。鍾慧妍亦認同機制有助「應急」,但強調長遠而言學校要建立良好氛圍,讓學生理解自己情緒之餘,朋輩、家人亦具備知識協助,「學生本人、同學、家人一同織保護網,這個網才會織得密、『撈』到有需要幫助的學生。」

服務處亦建議政府要加強公眾教育,減少對求助的標籤,從而釋除學生求助的疑慮,同時支援家長應對子女成長需要,以及鼓勵朋輩守望相助。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