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統一派位|資深校長分析區情:港島四區收生嚴峻 首三志願宜進取 屯門熱門校非乙一不可!

更新時間:01:45 2023-01-16
發佈時間:01:45 2023-01-16

移民退學潮下,兼逢適齡入讀小一人口持續下跌,對仍然留港升讀小學,於「自行分配學位」(下稱自行)階段的成功率達49.6%,創近15年新高,來到「統一派位」階段(俗稱大抽獎),填表策略是否可以更進取?首三甚至五志願均可填選最受區內歡迎的學校?

雖云大抽獎靠運,有熟悉升學校網版圖的資深校長均認為須按區情,個別校網在今次移民潮下,適齡人口流失率無疑偏高,但對普遍受家長歡迎的學校來說,就算自行階段少收了申請表,統一派位乃電腦抽籤,仍是一貫填表策略,要「穩中求勝」仍要理智填選各志願排位。


延伸閱讀:
小一統一派位| 資深校長析區情:「一窩蜂」報熱門校 變相加劇競爭


淺析屯門校網形勢

身兼屯門區小學校長會副主席,聖公會蒙恩小學校長陸國森表示,當局估算適齡入學人口未涉及移民潮,以及跨境學童因封關未能來港就學等因素,因此數字並不準確;他預計參與小一學位分配的人數必然較去年少,而不同區域亦有差異,像深水埗(校網40)、上水、粉嶺(校網80、81)等的適齡學童生源平穩,令學位「供求」平均,「適齡學童人口跌幅最顯著,應該是港島四區(東、南、中西及灣仔區)校網,以南區最為嚴峻。」

■聖公會蒙恩小學校長陸國森表示,一個校網應具有不同辦學特色的小學,家長認按子女能力選校。(羅惠儀攝)
■聖公會蒙恩小學校長陸國森表示,一個校網應具有不同辦學特色的小學,家長認按子女能力選校。(羅惠儀攝)



陸國森續指,學界未必知道每年適齡入學兒童實際數字。「有些區透過校長會向幼稚園了解K3學生人數;另外,學校於小一自行收生階段所收的申請表,各校友好協議呈報,不過變數都大,視乎學校是否願意公開,因為非強制。」屯門區的小一人口估計約三千多人,冀明年維持三千三人。「據觀察,有機會少10%,卻未必太多,而這個數字亦未必準確。」

屯門區(校網70、71)已實行小班教學,據資料顯示,校網71共15所學校,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有4所超收,聖公會蒙恩小學屬其一,亦是區內受歡迎小學之一。今年自行分配學位有65個學額,超收6名。校長陸國森表示,歷年來從「大抽獎」取錄的均屬甲、乙部填首志願學生。
至於「叩門」階段不設「1-1-1」條件,跟不少地區受歡迎學校一樣,因地理原因,兩校網劃分,往往只是短距離之隔。「我們有學生來自一河之隔的70網。家長選校,而讀書的是小朋友,我們不想因為家長的選校決定,令小朋友失去機會,因此,就算從未揀過我們學校,小朋友需要『叩門』,只要來報名,我們都會面試。」

■聖公會蒙恩小學歷年來從「大抽獎」取錄的均屬甲、乙部填首志願學生,於「叩門」階段不設「1-1-1」條件。
■聖公會蒙恩小學歷年來從「大抽獎」取錄的均屬甲、乙部填首志願學生,於「叩門」階段不設「1-1-1」條件。

「保險綫」學校可放乙三

陸國森建議今年填表策略,家長的「保險綫」學校不用放太前,大約第三志願;第二志願可以選同樣受歡迎,即次熱門的小學。而他認為港島區的家長,今年可以更進取選校,「特別東區、南區,第三志願都可以考慮進取。」以往非「乙一」不可,家長都可以放在「乙二」。「不過,都要考慮小朋友情況,不要盲目跟風」。

各區均有不同小學組合,陸國森指,有些校網有較多與中學聯繫的小學,像該校校網,已有兩個辦學團體的小學,所聯繫的中學亦是受歡迎英文中學;其他如大埔區的小學,與中學的聯繫較少,因此,縱然區內的小一適齡學童減少,向來受歡迎的小學仍受家長青睞。「當然,這類學校就算在自行階段少收了申請表,但跌幅亦較輕微,有些家長覺得機會大了,以前或會調低期望,選擇競爭不是最大,但同樣心儀的學校,不會心頭高,現在則選最受歡迎那一間。」屯門區近年有新屋村落成,像兆康苑欣田邨(2018年入伙),70網有和田及菁田邨,因而令適齡入學人口尚算平穩,就算增長不大,對受歡迎的小學來說沒太大影響。「競爭只是不及2018年大,當時仍要『加班』,亦有小學未轉『小班』。」他形容區內學校各有不同辦學特色,像標榜愉快學習的Happy School、投放更多資源經營STEM教學、努力營造英文語境等,與不少地區學校分布相若。「家長以往首志願選地區最受歡迎那間,乙二已經是『保險綫』,不屬熱門的學校,怕會被派最不想去那間……其實,就算昔日最不受歡迎的學校,多年下來都可以扭轉局面,你看興德便是。」

■校長陸國森指,面對今日適齡人口驟減,縱然學校屬區內受歡迎的學校,亦未有固步自封,而教師團隊須穩定,才可使校政持續發展。(羅惠儀攝)
■校長陸國森指,面對今日適齡人口驟減,縱然學校屬區內受歡迎的學校,亦未有固步自封,而教師團隊須穩定,才可使校政持續發展。(羅惠儀攝)

如何穩住收生:重整閱讀策略

綜觀現時各區的弱勢學校正受音樂椅效應影響,率先流失學生,陸國森坦言,一個校網的生態,應有多元化的學校才對學生有利。而不同學校亦有其學生的特質,須按其能力發展校本特色。「每個小朋友的資質條件都不同,培育的不是貨品,應有不同特性。業內確實有不同的辦學模式……有Happy School、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很好的學校,亦有不同教學模式,才真正幫到學生。」他直指,當局因應人口銳減,應採取「可加可減」機制。「真的可以調低開班綫人數,讓好些學校繼續營運 —— 學校非工廠,你來校便教,同樣需要有氛圍、課程發展,非一兩年成事,持續維持一間學校的實力也要時間,這才是對香港教育有好處。」以他的學校為例,除了基本的STEAM課程,向來學校重視自學、閱讀、資訊素養等基本能力培育,亦廣受家長認同。另外,該校亦於四、五年前,反電子潮流而行,強調學生要多閱讀實體書,他續指,當初亦有顧慮家長覺得太「傳統」,結果從問卷調查所示,反應普遍認同學校的閱讀策略。

他坦言,面對今日適齡人口驟減,縱然學校屬區內受歡迎的學校,亦沒有固步自封,冀穩中發展。「我們的教師團隊,至今的流失率亦不算高,因此,很多校政可以持續發展……像學校的文化、氣氛、校本課程很難一步到位,須掌握學生特性,不斷嘗試。」而疫下不同的新措施、政策,包括國情、國安教育等,都需要因應時間變革。

記者、攝影:羅惠儀 (部分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