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夥中港藝術家 設計油麻地藝遊

更新時間:19:30 2016-05-17
發佈時間:01:36 2011-12-27

油麻地是本土文化的熔爐,既是南亞籍人士落腳點,又是玉器、風水命相及嫁娶物品的集中地。Elsie知道,文化葫蘆近日於該區舉行「油麻地文化藝遊」展覽,展出內地與本港藝術家就該區獨有文化設計的藝術品,同時邀請附近四所中學學生參與製作,增加年輕人對所屬社區的歸屬感。

  文化葫蘆邀請了十三位本地及四位內地藝術家,就油麻地的廟街、果欄、命相及煲仔飯等多種獨有地標及文化設計藝術品,而來自附近的四所中學共二百多名高中生則參與藝術品的製作。負責展覽的文化葫蘆總幹事兼總策展人霍天雯(Iman)早前帶Elsie參觀展覽,講述展覽的由來及各個展品背後的意義。

  展場設於戶外,位於上海街與甘肅街交界的一塊空地,場內沒有華麗的展覽擺設,只有六、七個貨櫃箱的展區,卻顯出油麻地平實及地道的文化色彩。Iman同Elsie講,展覽分東、南、西、北四個區域,展出由四個區域的藝術思想創作而成的作品。「面對入口的是『北區』,主要擺放北方藝術家的作品,『西區』的作品滲入了殖民地思想,『東區』則是東方文化如命相及廟街的集中地,『南區』則體現嶺南文化。」

  十六組視覺藝術作品中,內地藝術家馬佳偉及孫博的《界》最令Elsie印象難忘。Iman指作品結合了傳統屏風樣式及建築工地的防護結構,並選用該區地標天后廟的香爐灰,繪製果欄、榕樹頭及天后廟的外觀。「他們覺得香爐灰滿載善信的心意,將此作為藝術品的其中一種材料,是對油麻地本土文化能承傳下去的一種祝福。」

  Elsie知道,數名本土藝術家指導中學生製作展品,Iman指藉此能增加學生對所屬社區的歸屬感。「學生對自己的社區十分冷感,因為每日都是這樣閒逛,但即使多熟悉的社區,只要細心留意,亦能看到其另一面,希望能藉展覽提升學生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

  本土藝術家盧永強指導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的二十多名學生,製作「輕輕油麻地」,展出的貨櫃分兩部分,一是李國寶中學的三名學生擔任模特兒,讓盧永強於他們面上漆上圖案,表達上世紀、現今及下世紀油麻地的填海狀況;另一邊廂,李國寶中學的學生各自製作了多組藝術品,如「求簽筆筒」、「果欄寶盒」及「棋盤」等,反映油麻地的多元文化。

  Elsie同李國寶中學中七、製作「棋盤」的劉蘊瑩(Sally)及中六製作「果欄寶盒」的鄺世傑(Adrian)傾過,同樣修讀視覺藝術科的他們除認為參與後學懂了更多製作技巧外,亦加深了對所屬社區的認識。家住大角嘴的Sally坦言每逢補習必由油麻地走到旺角,但未曾試過深入探索油麻地的獨有文化。

  「製作藝術品前我們需參與為期一個月的工作坊,當中有導遊帶領我們遊覽油麻地,最令我深刻的是於榕樹頭與三五知己下棋的老人家,他們那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正好與鄰近終日煩囂的旺角形成對比。因此我的作品亦是一個棋盤,盤下有我導賞團後再次遊覽油麻地時拍下的相片。」Sally續指製作棋盤的過程同時發現部分同學連中國象棋也不懂下,希望通過展品,喚醒大眾這種傳統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Sally亦是那臉上被漆了油彩的模特兒之一,她指那次體驗令她明白投身社會工作須敬業樂業。「那天由下午五時工作至凌晨十二時,我的髮型設計比較麻煩,頭髮繫了很多鐵絲,但從髮型師的眼中,我看不到他對工作的埋怨,反是一份對藝術的執着及熱情。」

  Adrian則對建於一九一三年的油麻地果欄情有獨鍾。他製作的「果欄寶盒」除有多個小櫃,實用性強外,亦希望為本港英殖統治的歷史留下印記。「作品保留果欄代表民國時期的『清天白日』徽號,亦有甩色的外牆,反映果欄的歷史痕迹。」他認為這個近百年的生果批發市場運作至今,已為油麻地一大特色,希望政府能多保育,以免最終面臨拆卸。

  有人覺得油麻地龍蛇混雜,廟街夜夜笙歌,但Elsie認為,那不就是油麻地的獨有文化嗎?其實只要深入地了解我們所屬的社區,你也會發現身處的地方有鮮為人知的一面。

  展覽由即日起至明年一月十五日於油麻地上海街與甘肅街交界的一塊空地舉行,家長不妨帶同子女到場,重新認識油麻地的獨有文化。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