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系列(四之四)】盒子藏文化變遷

更新時間:01:58 2017-12-29 HKT
發佈時間:03:00 2017-12-29 HKT
  盒子是古代家居常見之物,由漢至清的特色盒子,無論形狀、材料、紋飾、大小、用途等皆隨社會發展而不斷演變。有千年歷史的盒子,不僅方便我們日常生活,就連慣常用語,也帶有盒子用途變化的痕迹。盒子工藝由實用性至裝飾性的演變過程,體現古人追求不同的生活趣味,亦可培養下一代的雅致文化修養。
  香港不少收藏家都愛收藏古代盒子,早前在一新美術館舉行的「百年好合:中國古盒藝術」展覽,展出這些古代生活器物。曾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工作超過三十年,本身為收藏家的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說,盒是載物的盛器,古代盒子的用途極為廣泛,是日常生活必備。最初盒的出現,原來與存酒有關,「所有有蓋的器皿都稱之為盒,古人發明盒,就是用來存酒,無蓋的話,酒精便會揮發。保留下來較常見的是陶盒和漆盒,而漆盒的歷史甚至可追溯至戰國。到了唐宋,主要以白玉、瓷為材質,明清則是各類工藝品的展現,如金、銀、象牙等,手工極精緻。」
  從文字學角度來說,「盒」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禮盒」和「全盒」兩個例子可見一斑。盒子除了是儲存物品的器具,在古代也是一種常見的禮物,因為盒子是男女合用,尤其是男士之間互贈,所以有「禮盒」之說。不過,作為送贈的禮盒,盒內不能空無一物,否則意頭不佳,盒內一般會放應節食品、水果或補健藥材等,如果是紅色的吉色,特別適用於嫁娶。
  另外,楊春堂解釋,新年擺放糖果用的全盒,正寫應是「攢」盒。「攢」是拼湊的意思,把不同類別的食物拼湊在同一個盒內,是為「攢盒」,中國人喜歡齊齊整整,演變下來,成為多格數的「全盒」。
  盒上紋飾亦十分講究,工藝師通過紋飾寄託感情及信仰,早期盒子大多以花卉圖案為主,牡丹代表富貴、蓮花寓意純潔、菊花比喻長壽,後期的圖案再有變化,加入新題材,吉祥圖案外,還有百子千孫圖、嬰戲、道釋人物、龍鳳等,皆刻畫得栩栩如生。「盒上圖案反映民間對子嗣繼後及神靈庇佑的殷切期望。漆盒更因為以紅色為主,附合中國人認為紅色是『慶喜色』的偏愛,所以非常普遍。」
  盒子用途多變,大型盒子用來盛載食物、文具、文件以至書畫,也有的骰小巧的小擺設,其中一件僅八點二厘米的桃形小盒,內藏福祿壽三星,可見手工的精細。
  古代流行一些巴掌般大的盒子,內有分格設計,好像現在學生繪畫用的調色碟。楊春堂補充,這些都是古代婦女用的化妝盒,分格是方便擺放各種化妝品,另有一些白玉粉盒,用來裝載白色的化妝粉,沒有錢買玉盒的話,其次就會選用次一等的白瓷盒,都是白色為主。追求美白,古今皆然。「愛美不止是女士,男士不化妝但會隨身帶香囊辟除身體異味,在民間信仰上,有辟邪作用,所以放置香餅或香丸的香盒,是上層社會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因此盒子成了古代最流行的送禮佳品。」
  古代木盒很普通,不會講究紋理,如要凸顯品味,便會在木上雕刻,或鑲上螺鈿或描金。所謂螺鈿,是中國特有的工藝,用螺殼與海貝磨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這種工藝在明代特別流行。不僅如此,這時候創作了很多精緻玉盒,其玉質和雕工才是它們的真正價值,顯然這些盒子已被視為飾物的藝術品。
  明清兩代,漆、玉、竹、牙、犀角等雕刻需求甚大,成為市場恩物,把鑲嵌玉石、螺鈿的工藝推向高峰,同時也有銀製雕空鏤花的盒子,作為外銷之用。「金和銀製的盒子當然名貴,不過最高貴的卻是白玉製的玉盒,玉可以辟邪之外,白玉在古代還代表了高尚的品格,並非金銀可比擬。」楊春堂說。從收藏品中反映個人喜惡,是一種含蓄的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