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創新驅動經濟 3傑獲經濟諾獎

更新時間:03:00 2025-10-1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4 HKT

  今年諾貝爾獎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由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法國學者阿吉翁、加拿大學者豪伊特三人共享殊榮,表彰他們「闡明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增長」。有學者認為其研究成果,呼應人工智能(AI)帶來的變革。
呼應AI變革
  79歲的莫基爾(Joel Mokyr)獲得11萬瑞典克朗(900萬港)獎金的一半,他「揭示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獎金由69歲的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79歲的豪伊特(Peter Howitt)共同獲得,他們「提出了通過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過去200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空前高漲,其根基在於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持續的經濟增長源於新技術取代舊技術,這一過程被稱為「創造性破壞」。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運用不同的方法,闡釋了這一發展模式的成因,以及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 聲明說,莫基爾通過研究歷史資料,揭示了為何持續增長會成為現代經濟的常態。阿吉翁和豪伊特則研究了持續增長背後的運行機制。 三人的研究不僅深化了人們對長期增長的理解,也為當代問題提供了啟示。例如,人工智能(AI)的發展有望加速知識積累,但技術進步同時可能帶來環境污染、社會不平等加劇等負面影響,這就需要以完善的政策來應對。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說,AI是大勢所趨,可以提高效率及生產力,但目前沒看到明確的獲利模式,而且可能導致失業人數擴增,這些都是創新伴隨的議題。台灣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梁國源說,已故經濟學大師熊彼得提出創造性破壞的洞見,如今經濟學家將其概念延伸,又正好呼應近年AI大浪潮帶來的種種改變。
  莫基爾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阿吉翁為法蘭西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豪伊特為美國布朗大學教授。在諾貝爾系列獎項中,經濟學獎並非依照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設立,而是由瑞典國家銀行1968年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