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美量子三傑獲物理學諾獎

更新時間:03:00 2025-10-0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08 HKT

  在量子力學誕生百年之際,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布,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三名量子物理學家,即英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學者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美國學者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電路中實現宏觀量子力學隧穿效應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貢獻。三人的重要發現,是促成量子電腦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被應用於核磁共振、記憶體等領域。
促成量子電腦發展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表示,今年的物理學獎成果為開發量子密碼學、量子電腦和量子傳感器等下一代量子技術提供了可能。量子力學在1925年誕生,今年正值百年。委員會主席埃里克松表示,百年來量子力學不斷帶來新的驚喜,它大有用處,為數碼技術提供了基礎。 
  委員會成員奧爾松說:「我們在評審時並沒有意識到今年是量子力學誕生百年,直到頒獎前才意識到這一巧合。」她說,今年的獲獎成就打開了一扇門,使人們能夠在更大尺度上研究量子力學世界。 在量子力學中,粒子能穿過障礙物,這個過程稱為穿隧。然而,一旦涉及大量粒子,量子力學效應通常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得獎者的實驗證明,量子力學的特性可以在宏觀尺度上具體呈現。
  台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周美吟稱,3名學者是因40年前在實驗室的重要發現而獲獎,當時克拉克是教授,德沃雷是博士後,馬蒂尼斯是研究生。周美吟說,量子世界中有穿隧和量子化這兩個重要現象,通常只能在微觀世界中看到,這3人卻透過特別的實驗裝置,讓這兩個量子現象在巨觀世界中也能被看到,現在發展的量子電腦就是從此演化而來。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啟東指出,因為3人的研究,現在衍生出許多應用,很多都是跟微波有關,例如高頻線路中的混頻器、用來檢查腦波或心電波的元件等,其中最熱門的應用就是量子電腦的基礎元件。
  克拉克現年83歲,生於英國,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德沃雷72歲,生於法國,為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馬蒂尼斯67歲,為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 三人將平分1100萬瑞典克朗(約810港元)的獎金。瑞典今日會公布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