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國豪盼創的士業新景象
發佈時間:03:00 2025-11-20 HKT
的士向來是傳統行業,惟近日一位「80後」青年為業界站台發聲,期望改變行業形象。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發言人翁國豪非紅褲子出身,但不甘做「太子爺」承繼父親車行家業,一直靠雙手力拼,以成績換取業界的信任。從聘請全職司機建立車隊,到爭取引入智能咪錶,翁國豪不斷嘗試,冀望為業界帶來更多可能性。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他感恩得到一眾前輩的扶持,盼望將來能為的士行業創出一番新景象。
一位身穿西裝的青年代表的士業界發聲,面對傳媒毫不怯場,正是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發言人翁國豪。這位「80後」一改的士行業的傳統形象,事實上,他加入商總會已有12年,至近月成為發言人,絕非「空降」,而是靠實力贏取業界的信任。
不甘做「太子爺」用成績證明自己
翁國豪原是駿豐車行「太子爺」,12歲赴英留學,再到澳洲升讀大學,至畢業後回流香港。作為家中唯一男丁,他直言,從沒想過承接家業,故回港後加入一間電訊公司任職私人助理,「如果跟着別人走,我覺得沒意思……想出去闖一闖。」後來,父親籲他回車行幫忙,他順從辭工,惟內心不甘,「年輕人來到傳統行業,會希望多嘗試,闖一番事業。」
父親領導車行有方,公司業務已上軌道,翁國豪形容,當年猶如置身「困局」,對行業一竅不通,「我覺得自己挺沒用,只是坐在一旁跟同事收車租。」外界普遍認為他可以接手家業,不用打工,狀甚輕鬆,實際在其角度,會希望比上一代做得更好,「我要比爸爸厲害,才可以向別人證明,我不是富二代。」
建立車隊試圖引入智能咪錶
翁國豪深明,自己非紅褲子出身,故一直靠雙手力拼,才得以在行業立足。2017年,翁國豪夥拍朋友創立「迅的」車隊及流動應用程式,聘請全職司機提供預約服務,創業界先河。他直言,初期不被看好,營運處處碰壁,惟團隊咬緊牙關,不斷嘗試,「我們做自己,不理會別人怎樣說。」結果,車隊得到運輸署賞識,更承辦「抗疫的士」服務,成績有目共睹。
作為商總會最年輕的成員,翁國豪點子多,承認行業傳統,但有方法創新,「傳統行業要生存,便要跟着時代進步。」
他說,的士行業有3大傳統痛點,包括營運模式、欠科技化和考試制度,「為何一定要收車租?會否有些形式,讓車主和司機共同承擔支出和收入?」他舉例,車主可以與司機分成,前者收取生意額的30%,收滿400元車租,其餘收入便歸後者所有,減輕司機的壓力,「如果司機連400元也賺不到,便大家一起輸,起碼司機不會未開工就支出。」
其次,翁國豪認為,業界缺乏數據庫,每當提出加價,甚或打擊「黑的」,依然無從入手,「的士行業難以改進,某程度是因為沒有數據支撐。」現時的士申請加價,政府會透過郵寄問卷收集業界數據和意見,包括司機收入、維修費及保險費等。他直言,該方法費時,亦不知數據真偽。
近年的士保費遞升,無奈業界沒有相關數據,難與保險公司議價。他又言,早年的士咪錶供應商「大吉利」結業,他曾爭取引入智能咪錶,有效記錄的士司機的身份和駕駛紀錄(如路線及車資),以打擊害群之馬,無奈當年不獲批。
翁國豪續說,的士考牌機制沿用多年,部分題目已不合時宜,而且報考需時近3個月,在講求效率的年代,有必要改制,加快新人入行的時間,「填表格、排期、考試……空等3個月已經可以找到另一份工作,業界便損失一個新人。」至於是否仍有需要強制考司機牌,他認為值得商榷。
求變之時須讓年輕人「試錯」
翁國豪滔滔不絕,詳談對的士行業的見解,他直言,想改變,也非一人之力可以推動,故少說話、多做事,用行動證明業界可以改變。他明白,過去業界默默耕耘,營運模式行之有效,但在各方求變之時,也要讓年輕一輩「試錯」,「年輕人一定充滿拼勁,甚麼也想做,沒有人知道對錯,失敗便從中學習……我會錯,也會站起來,去改,再試。」
能夠發展事業,翁國豪感恩父親一直在旁,「雖然我經常和他吵架,但他是一個好爸爸。」他指,父親必定希望子女成材,起初不鼓勵他創業,其實怕他走冤枉路;不過他愛獨立、有想法,不斷等待實踐時機。他形容,自己任性,亦幸運,當初答應父親幫忙家業,結果開創車隊便完全抽身離開車行。幾年間,父子分途努力,父親默默在後護航,惟年紀漸大,而其車隊亦經歷疫情踏入重整期,故今年初,他決定返回車行參與管理,成為父親的後盾,「我已裝備好自己,希望幫公司變得更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他感恩得到父親和一眾前輩的扶持,期盼將來能為的士行業創出一番新景象,「希望的士可以變回一個風光的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