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經典重躍銀幕 驚喜賣座掀浪潮

更新時間:03:00 2025-11-19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19 HKT

新片產量減少、戲院經營壓力持續,近月多部港產舊片重返大銀幕,成為本地院線支撐檔期的新策略,其中《頭文字D》票房截至上月已衝破400萬元。電影周邊也成觀影誘因,部分電影隨票附送海報等周邊產品,吸引觀眾連續多周購票入場,甚至在網上出現炒賣風潮。有電影界人士指出,電影有賣座力,片主才有誘因投資修復,相關成本普遍低於製作新片,故歷年不少發行商將修復的舊作出售歐美市場;儘管非長久之計,業界仍期望未來有更多非主流佳作獲得重視與修復,讓新生代能重溫昔日電影的魅力。

藤原拓海駕着殘舊的汽車在山路急彎飄移,引擎聲震耳欲聾;凌晨時份,兩隊警察機動部隊在尖沙咀巡邏,奮力迎救被襲督察及尋找失槍。兩部經典港產片《頭文字D》及《PTU》,經修復成4K版本後重映,其中前者票房截至上月已衝破400萬元,比部分新上映電影更賣座。
院線缺乏新電影支撐檔期
  本報盤點今年重映的舊戲,部分適逢上映周年而重返大銀幕,如心理懸疑犯罪經典《七宗罪》上映30周年、《頭文字D》及《功夫》上映20周年;《職業特工隊》、《鬼滅之刃》及《阿凡達》系列,則分別推出續集而重映首集。
  資深電影人田啟文指,現時缺乏新電影,故院線重映舊片以支撐檔期。他說,電影修復由片主及市場主導,當電影有賣座力、能開發新市場,片主才會投資修復。但他強調,修復和重映非必然關係,此趨勢會否延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若然每齣電影的重映票房也像《頭文字D》般理想,片主便有誘因修復。」
  事實上,近年屢有港產片修復計劃支撐電影業界。2019年《財政預算案》宣布撥款2000萬元予香港電影資料館,挑選150部館藏電影的菲林掃描並轉換成數碼電影。相關計劃的數碼化工作已全數完成,部分成果已透過電影放映節目向公眾展示及分享,包括「瑰寶情尋——聲影『留』傳」系列(2020至2024年)、「影畫早晨:芳姿綽約——水銀燈下的芳艷芬」(2022年)與「就是不平凡——李小龍」(2023年)等;部分則安排在資料館資源中心,供觀眾查閱及觀賞。
成本低年可復活百齣猛片
  此外,內地網絡技術公司「字節跳動」旗下社交應用程式「抖音」及雲端服務平台「火山引擎」,在2023年發起「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在1年內修復100部香港經典影片。有修復菲林及將其數碼化的專家指,現時電影市道低迷,部分新電影投資逾千萬,卻只能上映2周,虧損慘重。對比之下,修復電影比較「省錢」,修復成本視乎菲林損毀及新舊程度而定,部分只需拍攝成本的10%。
  美圖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製作總監邱柏盛說,歷年不乏片主賭運氣,希望修復電影重映,能夠賺回幾百萬元票房收益,「修復電影的投資風險較低;一旦新片失利,最少蝕數百萬。」他指出,菲林拍攝屬1950年代至千禧年的產物,估計該50年間,全港產出幾千部電影;業界展開修復工作已20多年,電影製作公司「邵氏」曾特意建廠進行菲林數碼化,故最賣座的大片應已完成修復,「近年重映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和《重慶森林》,也是幾年前已做好。」他補充,部分發行商一直修復舊片,疫情前賣給航空公司在航班上點播,甚或售予歐美市場。
  另有電影推出海報等周邊吸客。以日本動畫劇場版為例,《鬼滅之刃無限城篇》及《鏈鋸人蕾潔篇》皆隨IMAX戲票附送每周限定海報,不乏觀眾為集齊全套海報連續數周購票;有「排隊黨」連日搶購周邊產品及在網上炒賣,全套7張《鬼滅》港版海報,在二手買賣平台索價700元。歷時7年製作的本土動畫《世外》,亦有推出色紙、金屬書籤及扭蛋等周邊產品。
影迷自製戲票誘「尋寶」
  電影海報及單張專賣店Moviemarks店主Gary指,日本及台灣一直流行「看電影送禮物」,至近年才成為香港主流,「以前40萬人次入場,真的是40萬名觀眾,現在可能是1個人看4次,40萬人次或只是10萬人。」電影熱度與周邊產品需求成正比,惟製作周邊也需成本,「部分電影不出周邊,是怕沒有人買。」
  作為影迷,Gary親自設計精緻的特別戲票及舉行包場活動,部分更設有限定紀念印供觀眾留念,期望吸引市民為收藏戲票而購票入場,為推廣電影出一分力。此外,店內收藏及出售海量電影單張、海報及宣傳品,記者於周六下午到訪,不斷有影迷到店「尋寶」。他認為,戲院可考慮劃出部分位置賣電影周邊,增加收入。
  戲院疫後結業潮不斷,有市民指,重推舊戲及售賣電影周邊,成為戲院最新「生存公式」。電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席曾肇弘指,上述手法不算「新」,亦非穩固戲院生意的長久之計,但確為電影業帶來輕微的起色。他指,「經典」不一定有幾十年歷史,如《頭文字D》上映20年已經可以修復後重映,吸引很多新生代入場,「他們在該片上畫時只有幾歲,甚或未出生。」他又言,很多人在電視看過《功夫》,觀眾透過大銀幕觀賞,或有另一番感受。
重映吸新生代入場睇好戲
  有資深影迷指,畫質高低的風格不同,「修復舊片能夠看清細節、有更高質的視聽享受,但模糊亦有風味。」他認為,新一代追求高畫質,修復舊片能夠鼓勵年輕人重看經典港產片。
  曾肇弘補充,今年M+博物館得到資助,修復9部香港「新浪潮」電影,包括《董夫人》、《行規》及《愛殺》等。他明白片主修復電影有商業和經濟考量,仍期望有更多人支持修復非主流、被忽略的佳作,讓新生代能看到昔日電影的風采。
  康文署指,資料館修復團隊經專業評估,並按需要自行數碼化或數碼修復,或委託本地及海外公司協助完成相關工作。目前市場仍有電影菲林掃描器供應,資料館將持續推進館藏影片的數碼化工作,以確保珍貴的電影文化資產得以長遠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