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乒乓單車 團體戰求突圍

更新時間:03:00 2025-10-1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7 HKT

  香港運動員正加緊備戰,迎接11月揭幕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當中羽毛球、乒乓球及單車三大團體項目備受矚目。羽毛球「黃金組合」謝影雪與鄧俊文攜手出戰,力爭港隊實現「零的突破」;合作12年的乒乓球拍檔黃鎮廷與杜凱琹盼延續佳績,挑戰被譽為「比奧運更難」的全運混雙賽場;年輕單車手程嬿珊從偶像李慧詩身上吸取啟發,冀在場地賽中與團隊衝出佳績。從經驗豐富的老拍檔到潛力無窮的新生代,均懷抱信念,在最後備戰期全力以赴,力求在全國頂級賽事中,為香港體壇寫下新一頁。

謝影雪曾說過:「要找好的雙打拍檔,比找另一半還要難。」她與鄧俊文合作混雙已有9年,屢創佳績,成為家喻戶曉的「鄧謝配」,兩人都說獲得的遠超預期,希望為香港羽毛球爭取「零的突破」,同時為全運開幕禮當天(11月9日)34歲生日的謝影雪,留下難忘的全運回憶。
  謝影雪和鄧俊文從2016年合作至今,曾兩奪世界錦標賽銅牌(2018、2021年)、獲得2018雅加達亞運會銀牌、2025亞錦賽金牌,曾於2018年世界排名高踞第2位。去年12月世界羽聯(BWF)世巡賽年終賽後,謝影雪因傷病暫別球場,4個月後復出,戰鬥力有增無減,4月勇奪亞錦賽混雙冠軍,後於BWF世巡賽收穫1亞1季。                                                         
鄧俊文:教練團隊功不可沒
  謝影雪感慨說:「可能是『餓波』一段時間所致,過去訓練與比賽編排得密密麻麻,很多時候連一天休息也沒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連在比賽場上的戰術也不夠靈活;反而停了幾個月後,所有事看得比以前通透,打法亦更隨心所欲。」
  鄧俊文認為,港隊新一批雙打教練團隊功不可沒,包括總教練黃綜翰、雙打主教練顏瑋宏及陳斌生,「現在我們有一班頂級教練,他們在訓練及比賽中給我們很多提點,有時訓練完跟他們聊天,我都能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如球路或者比賽時的想法也更多元化。」
  謝影雪續說:「其實要長時間做到教練給我們的高質量訓練,才能有突破的成績,自己年紀越來越大,傷患也多,我只想把握這2年還可以承受高強度訓練的時間,盡量吸收,在實戰中發揮出來。」
  全運會羽毛球賽將於11月7日至20日在深圳舉行,港隊從未獲得全運獎牌,「鄧謝」組合亦是首次參戰。謝影雪認為是一大動力,「我都忘記自己是否參加過全運會,但肯定這一屆是我們的最後一屆,對爭取獎牌有很大推動力,加上在深圳比賽,亦方便家人及朋友來支持。」
黃鎮廷坦言「比奧運更難」
  另一組「黃金拍檔」——黃鎮廷與杜凱琹,也將出戰今屆全運會乒乓球混雙賽事。近日二人馬不停蹄,參加亞洲錦標賽及國際分站賽,實行「以賽代練」,冀從比賽中找到不足,調整狀態,在全運會發揮最佳水準。
  黃鎮廷及杜凱琹是乒球隊的「一哥」及「一姐」,也是合作長達12年的拍檔。今年5月,他們在多哈世界錦標賽取得混雙銅牌,繼2015年、2017年及2023年後,在10年間取得的第4面銅牌。杜凱琹笑言,這是港隊的重要突破,感到非常高興,亦盼延續佳績。
  兩人三度參與全運會,黃鎮廷回想,早年首次組隊出賽因默契不足而落敗出局。他坦言,全運會混雙賽事競爭激烈,「甚至比奧運更難」,預期今屆亦會鬥得難分難解。目前兩人會按照擬定的訓練計劃,透過參加不同比賽提升狀態,持續改善技術。
  黃鎮廷笑說,希望「抽到好籤」,但也樂與各路高手過招,「期望每場賽事都找到新靈感,找到新的得分手段。」杜凱琹則指,近月在政府積極宣傳下,市面上的全運氣氛越見濃烈。乒乓球賽事於澳門舉行,她盼能在球迷廣東話打氣聲中打出佳績。
  近年「黃杜配」成績穩定,與兩人戰勝傷患與心理壓力息息相關。杜回想,過去於抽籤階段或比賽時,容易感到患得患失。如今她已克服恐懼,即使落敗亦勇於面對與重新出發。
  2023年,她飽受右手肘傷患困擾,陷入低潮,更萌生退役念頭。不過,她學懂與傷患共存,「每次受傷都是上天給你的考驗,可能是休息的提示,或提醒你訓練方式需要改變。」她指,傷後會反思與調整打法,作出新嘗試,因而取得突破,走出低谷。
感謝政府大力推動體育發展
  黃鎮廷感謝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體育發展,特別提到年前當局買下東京奧運轉播權,讓全港市民免費觀賽,提升了港人對體育的關注。談到去年底正式啟用的體院新設施大樓,他指大樓內康復設施齊備,加上體能、心理及醫療團隊悉心協助,讓運動員可專注訓練。杜凱琹亦感謝中國香港乒乓總會人員默默支援,包括處理機票、住宿等繁瑣安排,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羽毛球與乒乓球陣容是多年默契的延續,單車團體賽的成員則肩負新舊交接的任務。港隊派出關旨君、李思穎、朱浚瑋、楊倩玉和程嬿珊等出戰場地單車賽。程嬿珊指,單車隊正全力備戰,早前着重力量訓練,現階段更注重於場地上;團隊正在澳洲珀斯集訓,與當地運動員比賽,重拾賽道上衝刺的實感,「教練說我們已經夠強了,是時候踩得更快。」
崇拜李慧詩 程嬿珊轉戰單車
  程嬿珊成為單車手的契機,源於2016年里約奧運。當年,李慧詩在女子凱林賽次圈與澳洲車手米雅斯相撞,無緣衛冕;其後二人在爭先賽碰頭,李慧詩勝出後與對方握手。那年只有15歲的程嬿珊,凌晨正守在電視機前觀賽,因而燃起成為運動員的火苗,「整個場面很鼓舞,原來體育精神就是這樣。」
  她由原本的田徑轉戰單車項目,僅訓練2年便代表香港出賽,在2019年日本盃場地單車賽青年組摘下1金1銀,並於亞洲場地錦標賽女子青年凱林賽中取得銅牌;更難得的是,她如願與李慧詩在港隊一同訓練,「現時回想,我可以與偶像成為朋友和隊友,這件事很瘋狂!」
  不過她坦言,自己接觸單車的時間較遲,眼見年紀相若的隊友進步,難免感到焦慮,「好像怎樣踩也不是很快,即使有進步,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直至去年,多位外籍教練加入港隊,她經過與教練團溝通,配合科學化的訓練方式,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今年開始找到節奏,和單車『熟稔』起來。終於是我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拉着走。」
  程嬿珊將與吳思穎、童森和楊礎搖出戰女子場地短距離項目。她分享,隊友間充滿正能量,如童森從不吝嗇讚賞隊友,楊礎搖為凝聚團隊,賽前總會召集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大聲喊一聲「Sprinter」(短程賽手),鼓舞士氣。她期望,單車隊的努力能獲得回報,與教練團踏上頒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