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疾李昇自幼專注鋼琴 事業遇上瓶頸 展能藝術家年屆 敞開戲劇大門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3 HKT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展能藝術家李昇踏上台板,為其故事譜寫新篇章。李昇自幼患眼疾,9歲習琴,惟15歲確診先天性視網膜色素病變,視力隨年月減退,需靠背譜學習。人生閱歷使其琴聲帶有一種憂鬱感,年屆30之時,更自覺一事無成,心有所疑;後來受朋友啟發,接觸戲劇大門,放下包袱,作出調節,在藝術中得到另一份療癒。他指,從未想過要在藝術路上走得多遠,但音樂與戲劇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充滿可能性。他深信只要保持初心,總會迎來機會,看見彩虹。
張秋按下琴鍵,以曲向「日落旅館」道別。音樂靜止,燈光熄滅,全場一片掌聲雷動,演員李昇站在台中,接受觀眾的歡呼與支持。
舞台劇講述「日落旅館」為追夢者提供舞台,但好景不常,旅館人去留空,面臨結業危機。李昇飾演旅館老闆張秋,堅持不接商演,把最後演出交託給一位走音落魄的少年。結果,少年得到眾人鼓勵,重拾信心,在該場「難聽音樂會」上,以天籟之聲感動眾人;張秋解開心結,把旅館轉交員工經營,踏上新的旅程。
「是音樂選了我」 琴聲自帶憂鬱
劇中角色得到救贖,現實中的李昇,亦透過舞台開啟新篇章。李昇自幼患眼疾,9歲習琴,惟15歲確診先天性視網膜色素病變,視力隨年月減退,需靠背譜來學習。他難忘首次接觸鋼琴,悅耳的琴聲撼動了他,到18歲已考獲8級鋼琴,「老套地說,是音樂選了我。」與鋼琴為伴近30載,他說,其琴聲帶有一種憂鬱感,或與其經歷有關。
李昇兒時好動,愛踢球,曾想成為運動員,後來看周星馳的電影,又對演戲產生好奇,「我自小喜歡嘗試新事物。」然而,視力為他帶來限制,中五畢業那年,他偶然參加一個戲劇夏令營,無奈很多遊戲和練習也要看字,「有人邀請我即場對戲,但我看不見提示的字詞,結果甚麼也做不了。」他回想,那時只要請人替他讀出字句,定能參與練習,「但我沒有開口。」
他指,年少時不常對外表露情緒,覺得男生要堅強、不可以哭,「對自己有很多掣肘。」長大後成為古典鋼琴家,樂曲化為他抒發情感的渠道,故他慣常彈奏內斂和幽鬱的音樂,尋求內心深處的平衡,「要我彈奏輕鬆、歡樂的樂曲,反而不太習慣。」
數年前,李昇年屆30,自覺高不成、低不就,心有所疑,「我在彈琴以外,好像一事無成,收入也不穩定。」他直言,自我懷疑源自與其他人的比較,把他推進死胡同,情緒繃緊,後來聽朋友一席話,得到啟發,「他覺得30歲是重新開始,感覺更有方向、更年輕了。」他嘗試放下包袱,發現外界不如他想像中具攻擊性,「當辛苦到頂點,便要學會放手,人也因而有所成長。」
演戲時不斷重新認識自我
心境改變,生活也隨之轉變。哥哥李軒同為展能藝術家,邀請李昇為其音樂劇伴奏,其平靜已久的心湖泛起了漣漪,「原來我仍想試!」李昇說,原以為自己已跟戲劇分道揚鑣,但緣份到了,便捉緊機會,及後參加香港展能藝術會的課程,踏上演員之路。
「音樂陪伴我頭30年,戲劇帶我邁進另一個世界。」李昇指,演戲為他帶來衝擊,如過去透過音樂,有信心能夠100%向觀眾表達情感,但作為演員,他踏台板時間短,經驗尚淺,「觀眾自有想像空間,或影響情感的傳遞與接收。」
此外,他透過戲劇,發現其內外情感猶如兩極,「獨處時是負10,對外卻是正10,但兩邊也是『我』。」他舉例,自己喜歡與親朋在節慶相聚的歡樂氣氛,但聚會時不太說話;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與角色張秋不盡相同,惟有作出調節,「演戲時不斷重新認識自己、妥協及和解。」
演出當日,李昇在舞台上表現得自然流暢。他直言,參演有無數挑戰,如團隊刻意挑選與地板有較大對比顏色的地毯和桌椅,方便他辨認舞台方向,結果正式演出的燈光有變,他未能如常找到正確位置;他靠距離感記熟走位,但最終的舞台布置與排練有異,「我要重新感受空間。」
「不要只發夢 要把它活出來」
「這次演出我玩得開心,既有意義又充實。」他從藝術中得到療癒,感受到與人的連結,而是次演出的台前幕後也十分投入,讓他得到寶貴的舞台經驗,「我猜10年、20年、30年後,我仍會記得這個表演。」
儘管李昇的雙眼被蓋上薄紗,仍可看見彩虹。他指,從未想過要在藝術路上走得多遠,但深信只要保持初心,總會迎來機會,亦盼日後能嘗試獨腳戲或棟篤笑等不同舞台演出。看其手臂上的刺青有「dream my life,life my dream(活出夢想,夢想人生)」字句,他說,那既是記錄,亦是提醒,「不要只是發夢,而要把它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