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蓄勢待發 港將爭光誓奪佳績

更新時間:03:00 2025-10-03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03 HKT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11月揭幕,香港將首次作為主辦城市之一,迎接全國最高水平的綜合性體育盛事。本屆港隊陣容星光熠熠,多名近年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的運動員將肩負重任,力爭突破歷來最佳成績,包括於美網創歷史的網球新星黃澤林、躍升「世一」的劍擊代表蔡俊彥,以及在世界賽封王封后的武術雙星楊頌熹與沈曉榆等。一眾好手蓄勢待發,決心為港爭光。

年僅21歲的男子網球選手黃澤林備受關注。他自青少年時期嶄露頭角,2018年贏得Junior Orange Bowl U14男單冠軍後,陸續奪得青少年美網及澳網雙打冠軍。2023年,他為香港贏得歷來首面男單職業賽錦標,並於2024年美國公開賽晉身男單32強,成為首度於大滿貫正賽取得兩場勝利的香港男子選手。
美網打入32強 黃澤林砥礪前行
  黃澤林過去7年長駐西班牙,現於拿度網球學校訓練。他形容自己走了一條「無可參照」的路,沒有前輩經驗可循,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年紀輕輕已在網壇屢創歷史,他不忘初心,「我從來都在追着自己的目標,追着我想做到的事;做到現在這一步,不能忽視是我自己的努力。」
  他坦言,美網的突破為他帶來莫大信心,「我沒預計到自己21歲就去到這個位置(美網32強),網球很特別,我不知何時有突破,我只知我要一直努力,等突破的機會來,我不知明年成績如何,所以要活在當下。」
  11月初,他將代表港隊出戰在珠海舉行的粵港澳全運會網球賽,目標為香港網球爭取歷史性首金。他希望屆時能吸引更多香港市民到場支持,「珠海距離香港很近,很希望大家到場支持我們香港隊,你們每一句加油聲都很重要。每場比賽我都會搏盡,告訴大家,我來自香港,不論對手是誰,我都可以與他們一決高下。」
連月橫掃3金 蔡俊彥衝破瓶頸
  27歲劍擊代表蔡俊彥同樣在今年迎來突破。近4個月內,他橫掃3項大賽(5月上海大獎賽、6月亞錦賽及7月世錦賽)金牌,世界排名由32位飆升至世界第一。他不諱言,知道日後仍會在劍擊路上遇上低潮與瓶頸,「但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刻,自己曾經是世界第一,我相信這有助克服之後的種種難關。」
  蔡俊彥自小學4年級起學劍,2018年起轉為全職運動員。回顧今季,他一度因成績不理想而萌生退意,在8站國際劍聯世界排名賽中,2站未能晉級正賽、2站正賽首輪出局、3站止步32強。他坦言,「我已很久未試過不入正賽,今季竟然發生2次,多重打擊下,曾想過退出5月的上海大獎賽,亦感覺這輩子沒可能達成當初設下的終極目標——成為『世一』。」
  最終他在教練鼓勵下出賽,成功扭轉局勢,接連擊敗多位名將奪冠,其後分別在亞錦賽和世錦賽封王,實現夢想。
  蔡俊彥十分多謝體院教練的陪伴,「在我低潮時候,不斷鼓勵我,給我機會,我覺得有教練的支持好重要。」
  下一站,他將戴着世錦賽紅色冠軍面罩,在啟德主場出戰全運會男子花劍個人及團體賽。他與張家朗、梁千雨、吳諾弘的組合,有望為港隊爭取首面全運劍擊金牌,「以我們各人的實力,團體賽有很大機會爭取金牌;個人賽先以8強為目標,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
楊頌熹大熟大勇 享受比賽
  今屆港隊有主場之利,預料將吸引大批市民入場支持,屆時「香港隊,加油!」的打氣聲將響徹啟德體藝館。
  另一項目武術,今年踏入豐收期,當中「大師兄」楊頌熹及女將沈曉榆,於8月的成都世界運動會分別奪得金牌,雙雙入選全運會的遴選名單,成為港隊獎牌新希望。
  現年28歲的楊頌熹,專攻男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項目。今屆將是他第3次參加全運會,從早年抱學習心態出戰,到如今大熟大勇,「有信心表現勝過4年前的我。」
  人們常說,心態決定境界。楊頌熹曾在上屆世界運動會出現罕有失誤,最終僅獲銅牌。他說,「那次失誤是平日不會發生的,後來歸納出原因,是自己想太多,如太渴望獎牌等,許多無形壓力令表現失準。」他領悟做好自己,全心投入,才有助發揮最佳水平。他開始針對心理狀態加強訓練,包括冥想與壓力管理,調整備戰方式,「每次比賽都是新開始,要讓一切歸零。」
  近年,他在國際賽事成績穩步上揚,2023年世錦賽太極拳排名第4,去年世界太極拳錦標賽奪銀、亞錦賽雙人項目奪金,至今年亞洲盃再獲太極拳銀牌,並於8月在世界運動會武術男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項目中取得金牌,成功收復失地。他形容,現時能以平和的心態,視參賽是互相交流的場地,亦視同場競技的健兒為互相學習的對象,全情享受比賽。
  他亦曾經歷過運動生涯的低谷,回憶數年前失落於世錦賽選拔賽,自覺努力未見成果,「曾有數月不想回到體院練習」,幸得家人、教練與體院心理醫生的勸告及開導,亦反思落選原因,終重投練習,走出今天的路。
  楊頌熹志氣不小,希望在今屆全運會「震撼全場」,獲得裁判及觀眾的認同,而不單止是名次之爭。自信滿滿的他,盼展現香港運動員的實力,讓內地觀眾多認識香港武術運動的水平。
  25歲的沈曉榆是女子武術隊主力,在今年8月的世界運動會勇奪女子「長拳劍術槍術全能」金牌,9月再於世界武術錦標賽摘下女子長拳金牌,短時間內連奪兩面金牌。踏上高峰後,她坦言更珍惜每次參賽機會。今屆二度參與全運會,她希望突破自己。
沈曉榆:最大對手是自己
  回顧上屆賽事,適逢新冠疫情,她抵埗後需隔離4周,加上膝傷未癒,未能完成整套動作。經歷未竟全功的遺憾,她今年調整訓練計劃,增加訓練難度,目標是順利完成動作,展現自身技術。她指,全運會難度分遠較國際賽高,加上國內高手如雲,微有失誤足以影響整體分數,故更需保持沉着與穩定心態,「最大的對手其實是自己。」
  沈曉榆自6歲起習武,運動生涯歷經傷患與瓶頸。她憶述,2016年因十字韌帶斷裂一度萌生退意,當時正準備報考大學,曾考慮放棄運動員生涯,「那刻想過做回普通學生。」但最終她選擇堅持下來,「想看看自己可以走多遠。」
  2023年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期間,她感覺動作停滯不前,透過觀摩選手影片與隊友討論,逐步調整練習方式,最終重拾狀態,她說:「成功沒有捷徑,都是排除萬難,一步一步走出來。」
感謝政府體院支援 是不可或缺力量
  金牌的背後,不止是運動員的汗水與堅持,也離不開整個體育體系的支持。楊頌熹與沈曉榆均表示,感謝政府多年來在體育發展上的投放,包括提升體育學院設施、提供外出參賽資源等,讓運動員能無後顧之憂、全心備戰。他們亦特別鳴謝體院各部門的幕後支援,形容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楊頌熹特別指出,現時武術隊所使用的訓練場地,在面積與場地軟硬度等規格上,均與國際賽一致,有助運動員提前適應比賽環境、提升穩定性,對表現更有信心。
  沈曉榆則利用體院的按摩服務,每天艱苦訓練後放空腦袋,調節心神,為比賽保持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