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粵語班賣保險 新來港人士感中伏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6 HKT

近日,內地社交平台上出現多個聲稱在港舉辦的「免費粵語班」,更有人稱課程為「政府免費提供予新港人的粵語輔導班」,吸引不少新來港人士參加。惟有參加者反映,上課實際地點為保險公司,課程尾段亦加入保險相關小知識,但事前未被告知課堂與保險有關,質疑有誤導成分。有業界人士指,近年拓展新客戶的難度日增,有中介團隊轉以新形式如「咖啡聊天」等拓展潛在客戶,語言班亦漸成常見的招徠手法。有工會指,留意到該社交平台出現多項與本港保險業相關的不實資訊,提醒公眾提高警惕、仔細核實。
多位新來港人士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及「抖音」反映,參加在港舉辦的免費粵語班,惟到場後發現上課場地於保險公司,課堂內容亦夾雜保險小知識,認為有誤導之嫌。當中有用戶出示對話截圖,指接獲有人私訊,推薦免費粵語班,當其查詢課程是否由政府舉辦,對方回應說:「對,免費的,政府免費給新港人輔導粵語補習班,還提供場地、紙筆,都不需要花錢。」
辦公室授課 須填寫個資
對話中亦有提供課堂照片,該網民其後受邀加入群組,某日下午按時到尖沙咀一大廈上課,沒料到達後發現實際上課地點為保險公司辦公室,入內還需掃碼填寫個人資料,當中雖有提供粵語教材,但教材尾段為「保險小常識」,講述風險管理與人生規劃,內容疑與保險推廣高度相關。該網民發帖分享個人感受,形容課堂是「洗腦大會」,「1000人中總會有1、2人聽完之後會購買保險的」,並於帖文標示「提高警惕防騙」。
本報就事件向有關保險公司查詢,該公司指,正積極了解事件,並會按情況展開調查及適當跟進。實際上,在不同內地社交平台上,已有多名網民分享類似經歷,有參加者表示,上課數次被下逐客令,對方指營運粵語班需要經費,「教學資源只會為購買保險的人提供」。另有人指,在表明不購買保險後,遭通知活動「不是免費的」。
記者以新來港人士身份,聯絡平台上多個標榜舉辦「免費粵語班」、「公益粵語課」的帳號,獲得至少4個上課地址,經查核為3間保險公司的辦事處。當中有人更提供「帶路」影片,展示到達樓層後課室的方向,可見該層水牌所列部門皆屬同一保險公司旗下,在旁貼有「粵語班」的指示,另有人提供具體的聯絡方式。在記者提問是否保險公司,有中介承認是「保險公司開的粵語班」,強調課上不講保險,「如果你對保險有甚麼需求可以課下找,或者找另外的時間跟我們聯繫」。
中介辦「咖啡聊天」等吸客
有業界人士表示,撇除聲稱「政府資助」的誤導宣傳,保險中介舉辦活動建立人脈並不違規,「若真的有教廣東話,很難界定為欺騙,只能說觀感不佳,如事前有告知參加者就最好。」他指,業界競爭激烈,近年持牌中介人數突破10萬人,要簽新單並不容易,不少中介將目光投向新來港人士,「近年多人才和家屬來港,需要本地保險保障,亦不排除有人願意加入業界,可以拓展下線。」
他指,以「小紅書」接觸新港人甚為常見,不少團隊會舉辦行山、交友或節日相關的活動,過程中不會直接提及保險,待交換聯絡方法後再推銷,「對香港人也是同樣手法」。據其了解,去年開始有中介辦語言活動,例如英語角、粵語班等,近期更有中介跟上潮流辦「咖啡聊天(coffee chat)」,「有同行說廣東話班很受港漂歡迎,有人成功簽單,亦有人被說服加入團隊賣保險。」
立法會議員陳沛良指,保險中介通過社交活動認識他人,從而作出推銷或招募,本身並無違規,「但如果開班不是教廣東話,純粹推銷保險就不太適合。」他提到,若提供保險意見者並非持牌人士,更可能違例。
陳沛良形容,辦課程招攬別人入行,非「最正宗做法」,「參加者要看清楚,教粵語的地點為何不是中立的地方,而是一間保險公司?」他又指,若課程真正獲得政府資助,相關課程內容應事先通過政府審批,當中滲入保險推銷或招募成分,或會違反資助條件。
香港保險業總工會會長鄭文標指,工會亦留意到近期「小紅書」上出現多項與本港保險業相關的不實資訊,包括以「免費粵語班」名義向參與者推廣保險產品,甚至招募內地居民來港參與與保險有關的活動,「我們必須提醒公眾,若在該平台接獲任何保險相關的招募或推廣訊息,應提高警惕、仔細核實,避免誤信不實內容而蒙受損失。」
他補充,由於該社交平台的營運屬地特性,目前針對相關不實言論的投訴渠道存在局限,故公眾自我辨別資訊真偽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