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爛路調查 中西區重災累居民跌傷做手術

更新時間:03:00 2025-09-13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3 HKT

  本港近年受到極端天氣影響,暴雨導致路面侵蝕,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民建聯昨發布全港破損路面調查,最嚴重為中西區,有超過100宗,佔總數約兩成。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學鋒指,收到不少市民因路面不平而受傷的個案,情況並不理想,包括本月3日接獲一名年約40歲女士求助,她經過西環士美菲路時,被路面的裂縫絆倒,導致骨折和韌帶撕裂,需入院縫針及做手術。
德輔道中巴士站海味街為黑點
  調查共收集超過500宗路面破損的個案,行人路和馬路各佔一半,分別是278宗和235宗,最常見的問題是路磚凹陷、石屎路面和行車路破損、沙井渠蓋邊凹陷等等。中西區區議員楊開永指,行人路的環保磚底下是使用沙石鋪成,暴雨會沖走行人路磚下的沙石,導致高低不平。最常被投訴的黑點是中環德輔道中的巴士站,由於大型巴士經常停泊再啟動,導致路面瀝青被翻鬆;另一黑點則是上環海味街一帶,因經常有手推車碾過而出現磨蝕。
  根據立法會文件,在2022至2024年期間,市民因路面損毁而受傷的索償個案合共85宗,每年平均有約30宗。陳學鋒指出,大部分輕微擦損的個案都不會向議員求助,目前收到的個案主要是小孩和中老年人,而路面破損最為嚴重的中西區,今年已收到十多宗居民投訴。
  中西區區議員施永泰補充,不時收到居民反映,在過馬路時因路面損壞而被絆倒,加上中西區的斜路和樓梯較多,甚至有居民受傷要到醫院縫針,或是跌倒時撞到異物,頭破血流。若行車路面有破損,更會有瀝青、碎石彈上行人路,甚至是車輛經過凹陷較嚴重的路面時,令輪胎漏氣或「爆軚」,存在安全隱憂。
  民建聯建議有關部門須迅速處理,特別是颱風和暴雨後應盡快監察路面安全狀況;在人流較高的路面應鋪設優質耐用物料;亦要引入科技提升監察質素,如盡快落實安排三維影像掃描車,監察全港路面情況;並訂立具透明度的處理個案機制,讓市民共同監察路面狀況;訂立公私營設施維修通報協調機制,如將沙井盡可能安排在路邊,而非在路中央,減低出現損壞的情況。
  路政署回覆《星島》查詢時表示,該署致力提升行人路的維修保養工作質素,現時在行人路上部分常見的問題與嵌入式井蓋有關,該署正與有關公用事業機構合作,研究及尋找解決方法,優化建造方法,改善其耐用性,以提升行人路的使用安全和舒適度。同時,該署亦正檢討現行的路磚鋪設方法,審視施工及物料標準,期望進一步改善鋪設質素,減少路磚不平整或鬆脫的情況,務求為行人提供更佳的步行環境。
  為加快道路維修,特別是行車路面維修的流程,並滿足公眾對路面狀況的期望,路政署表示,已於今年3月成立由副署長領導的道路維修策略委員會,邀請相關部門代表加入委員會,就公共道路維修提供意見及協助。委員會的工作包括制訂需進行大規模維修道路工程項目的清單、按每段路面的損毀程度和所需資源等因素排列工程項目的優先次序、共同檢視每個道路維修項目的計劃及監督推展項目的進度、研究引進維修路面的新物料和技術,以及透過同步協商協助維修工程團隊盡快取得臨時交通措施許可並展開維修工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