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無註冊制度 遊戲治療質素參差
發佈時間:03:00 2025-09-03 HKT

遊戲治療是非入侵性的兒童情緒輔導方式,近年在港漸趨普及。除社會福利署支援特殊需要兒童外,坊間不乏私人基金資助非政府機構提供服務。有註冊遊戲治療師指,疫後服務需求增加,惟香港未有註冊制度,服務質素參差;有學者說,部分課程缺乏專業倫理元素,未說明職業階梯,令學員誤信完成數日課程即可執業。有業內人士指,遊戲治療仍處起步、探索和優化階段,持份者要加深了解,若日後得官方註冊資格,有望推動跨專業合作,更有效支援有需要的家庭。
踏入9月,莘莘學子開學,有人樂在其中,亦有人重返學習壓力的漩渦,尤其一眾受疫情影響,甚或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有家長反映,不希望子女自小依賴藥物處理情緒問題,故傾向選擇輔導、遊戲治療或藝術治療等非入侵性方式,「不到最後一步,也不想小孩長期服藥。」
親子治療支援整個家庭
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澳大拉西亞太平洋遊戲治療協會)馮寶兒指,疫後服務需求明顯增加,「在疫情下成長的兒童有很多情緒,家庭氣氛也較緊張。」她指,遊戲治療不限於兒童,也有親子治療,支援整個家庭,「小朋友是家庭大齒輪的一部分,會牽動家長的情緒。」她說,透過遊戲治療,兒童能在無壓力的環境下,用玩具作「文字」、以遊戲作「語言」,表達內心世界,處理情緒困擾。
現時社會福利署資助非政府機構(NGO),為6歲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支援服務,包括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涵蓋心理支援)、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特殊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服務單位會為兒童制訂個別訓練計劃,並透過各種訓練模式及治療方法,支援其特殊需要。過去3個年度,共有逾5.5萬人受惠。
社署回覆指,若提供學前康復服務的機構不設駐場心理學家,則由署方「中央心理服務(學前服務)」的臨床心理學家團隊提供支援。目前,該團隊為3042名學童提供心理諮詢及支援服務,亦為有需要的學童及家庭提供深入心理治療,並在適合時提供遊戲治療。
明愛家庭服務轄下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學前單位社會工作服務及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也有提供遊戲治療服務。前兩者屬社署津助項目,服務由註冊社工提供,毋須收費;後者為非政府資助單位,提供收費輔導服務。明愛回覆指,會因應服務使用者的需要,配對相關專業輔導員或治療師提供服務。
復常後趕進度焦慮拒上學
此外,有NGO及慈善機構得到私人基金資助,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費服務。防止虐待兒童會自2023年底提供相關服務,至現時接獲57宗轉介個案,當中43名兒童已完成治療。該會高級社工溫琳指,兒童疫下的社交機會大減,亦缺乏多感官刺激,形成社教化及發展遲緩,「復常後馬上回校追趕進度,許多小朋友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她指,有家長反映,有學童因焦慮而抗拒上學,亦有社交困難,不懂與同學和老師溝通。
免費服務限節數難建關係
溫續說,近年家長對遊戲治療有更多認識,故該會在疫後開拓相關專業服務,獲「葉麗嫦醫生基金」資助,支援低收入家庭及兒童。該會大多申請者由學校轉介,其餘來自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社署轄下的「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有社工持續跟進,「有小朋友曾遭虐待,或目睹家暴情況,也有部分居於過渡性房屋,獲社工轉介接受服務。」
坊間註冊遊戲治療師每節服務收費介乎800元至1500元。有治療師反映,免費服務普遍有節數限制,如每名受惠學童僅可接受6節治療,但遊戲治療需要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一般進行3至4個月比較合理」。她直言,外國治療可以用年計算,而且有國際認可制度的英國、美國和澳洲,遊戲治療在教育制度當中更是必需品。
本港尚未設立遊戲治療的註冊制度,有零星機構聲稱提 供相關服務,卻非上述三地認證的遊戲治療師;部分保險亦未將遊戲治療列入「精神健康服務」保障範圍,有家長曾因而未能為子女申請索償。
現時本港約有200多名經英國、美國或澳洲註冊的遊戲治療師,香港樹仁大學亦於2022年開辦遊戲治療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課程理論與實習兼備,學生畢業後可獲澳洲註冊認證,預期本地服務將更普及。
坊間課程未着重專業理倫
該課程總監張艷博士指,當年樹仁開辦課程,正因應社會需求,但坊間課程良莠不齊,未有着重專業倫理,無奈學童的精神狀況在疫情前後有明顯變化,催生了「商機」,「市民想得到幫助,但資訊不透明,令該些課程有生存空間。」她直言,部分課程未有提供透明的職業晉升階梯,誤導了有興趣學習、有心服務社會的人,「學員以為讀完兩日課程便可以執業,不知外國有專業認證。」她認為,相關專業學會應該教育大眾,讓家長了解如何為子女選擇合適、有資歷的遊戲治療師。
對比已設本地註冊制度的社工,溫琳認為,遊戲治療發展仍屬起步、探索和優化的階段。她回想,當年許多院校開辦社工課程,社工數目與日俱增,配合坊間推廣宣傳,讓大眾明白社工的工作操守和理念等。她相信,一系列工作循序漸進,遊戲治療於不久將來,也能構建一套本地註冊制度,「要經歷一段過程和達到一些條件」。
獲官方認可助跨專業合作
張艷亦言,遊戲治療在香港仍屬新興服務,面對業界持份者漸多,服務使用者與提供者也要加深認識,才能助業界健康發展。她續說,若遊戲治療獲官方認可註冊資格,監管上或更到位,「治療師要做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亦可吊銷專業失德者的註冊。」
她補充,當專業獲官方認可,遊戲治療亦能與不同專業建立合作模式。她舉例,遊戲治療師尚未納入《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的通報機制,故不幸遇上虐兒或疏忽照顧兒童的家庭,需聯同社工合作申報,期盼日後設相關機制,讓同工可直接申報,甚或取得官方其他重要資源,更及時地協助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