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精準量化損害 天災險保費高難落實

更新時間:03:00 2025-08-29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29 HKT

  近年極端天氣越見頻繁,漁農業卻因保障不足,面對沉重損失。業界認為天災保險可減輕負擔,但受制於行業的高風險特性、資金池不足,加上缺乏精準數據量化損害,造成保費過高等問題,相關保險至今仍未能在港落實。
受制風險特性資金池不足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指出,漁業風險較高,目前沒有保險公司願意承擔。他提到,因無法準確統計漁獲存活率,導致保費過高,「一籠魚值100萬元,就要交100萬元保費。」他認為,或需待人工智能(AI)技術更成熟,準確率達90%以上,保費才能合理化,「要靠AI釐定受保魚價和數量。」
  此外,養魚戶也需改善防護設施,減少外界風險,才能提高受保空間。他亦建議可與內地合作,建立更具規模的資金池。
  農業方面,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指出,香港以小農戶為主,現時風險全由農戶承擔,建議由政府帶頭推行天災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