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映樓」入伙引入機械狗巡邏
發佈時間:03:00 2025-08-21 HKT

有逾60年歷史的香港仔漁光村即將分階段重建,房協早前於同區的石排灣道興建新的出租屋邨「漁映樓」,提供逾600個單位以安置重建戶。房協總監(物業管理)潘源舫接受《星島》訪問時透露,按目前最新安排,預計漁光村第一期3幢大廈將於2034年落成,較先前文件披露的2031年推遲3年;惟他強調因工程尚未開展,故非「延誤」,而是定期檢視規劃後作出的決定。另為響應智慧屋邨管理,漁映樓亦引入智慧機械狗輔助巡邏、智能清掃機等新科技,以提升大廈保養成效及維持樓宇安全。
房協轄下現有約20多條出租屋邨,當中8條樓齡已超過50年,涉及約1.2萬個單位需陸續重建。潘源舫指,今次漁光村重建分作兩個階段,第一期重建涉及順風樓、白沙樓及海港樓約300伙住戶,當中85%人、即約250伙同意遷入安置用的漁映樓;第二期重建涉及的海鷗樓和靜海樓,亦有約10%、即約40至50個租戶有意提前遷入漁映樓,故首批入住漁映樓的重建戶合計約有300伙人。
掛竹編畫作保留水上人特色
潘源舫指,房協深明老屋邨居民重視鄰里感情,欲繼續「做街坊」,故重建後的漁映樓除選址南區,讓居民可原區安置,「漁映」二字亦是希望保留「漁光村」韻味,「新樓的大堂也掛上5幅由藝術家和村民共同創作的竹編畫作,取名為《漁光竹影》,冀將水上人特色保留下去。」要維繫原有的人情味,最關鍵還是要有足夠的安置單位。潘源舫強調,漁光村重建後單位數量將由1100多個,倍增至2900多個;且當首期重建完工後,現時已入住漁映樓的住戶,也有權申請再遷回「新漁光村」。
老屋邨除樓齡高,住戶年齡也高,故新建的漁映樓也增設不少長者友善設計。潘源舫指,考慮到現時漁光村居民中有四成人已年過六旬,故漁映樓部分一、二人單位已採用長者通用及通達設計,設有較寬闊的走廊及大門等方便輪椅使用者出入,「重建過程中,房協也額外請了社工隊協助有需要住戶。」
為配合推動智慧屋邨管理,漁映樓亦採用多種新科技。潘源舫指,因大廈背靠山坡,故定期維護時會採用無人機協助監察斜坡、外牆情況,「早前經歷過10號風球及連場黑雨,600個單位都無漏水,斜坡亦無發生異常情況。」相關無人機目前亦只在漁映樓、觀塘花園大廈及勵德邨部署,未來會逐步引入其他屋邨。同時,漁映樓亦引進自動巡邏機械犬,以及自動掃地機械人打掃公共空間,他強調:「引入新科技不會取代前線員工,而是協助他們完成重複性或具危險性的工作,如看更在夜間巡查陰暗位置時,容易跌倒受傷,巡邏狗便可代勞。」
另針對近期社會上出現多宗長者失救等悲劇,房協亦已組成「房協友里」團隊,由社工、職業治療師和服務主任等專員從第一線為長者或有需要住戶提供支援。潘源舫指,房協轄下屋邨整體現有約一萬戶屬獨居或雙老長者,如有需要,專業團隊亦會聯絡社署或周邊機構,透過社會資源協助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