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瞪羚躍港 快招新血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5 HKT

全球創新賽道上,一群被稱為「瞪羚企業」的科技新銳正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這些潛力新星恰如其名,規模雖小,卻能以驚人速度跳躍成長。據2025年中國科學院數據,內地的瞪羚企業數量已突破2.5萬間,而全球瞪羚企業更以每年15%速度增長。作為國際商業樞紐,香港若忽略這些「小而快」的創新引擎,將錯失關鍵新血。
目前本港創科支援集中兩大方向,一為大型企業,如引進法國航空服務巨頭,帶動飛機拆解產業鏈;二為本地初創,透過科技園、數碼港培育近4700間初創。唯獨對國際間高成長中小企的專項政策較少關注。
根據《2024年胡潤全球瞪羚企業榜》,中國內地有200多間瞪羚企業,僅次於美國。創科龍頭城市杭州通過稅務減免、產學研對接等政策,孕育出螞蟻科技等「六小龍」企業集群,總估值突破千億美元。
反觀香港,只有一間人工智能企業入選瞪羚企業榜。香港若能緊扣國策,既可深化與大灣區的創科協同,更能吸引國際資本布局中國市場的「跳板角色」。
瞪羚企業多集中AI(人工智能)、綠色科技等前沿領域,營運模式輕巧靈活。這類企業不需龐大土地或稅務優惠,卻能快速連結亞太市場,完美契合香港「超級聯繫人」定位。例如2023年透過投資推廣署「全球Fast Track計劃」落戶香港的法國初創Libertify,僅5人團隊便為法國興業銀行開發AI金融提示系統。
既然國家已將「支持瞪羚企業」寫入工作報告,香港應展現同等緊逼性。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原本已有一系列初創支援措施,大可以在已有基礎上加設支援。我提議由創科局牽頭,篩選本地與落戶外企,每季發布數據,讓投資者看見香港生態活力。
中美緊張關係下,香港應轉向歐洲開拓商機,德國擁有29間瞪羚企業,集中在柏林與慕尼黑;法國則以巴黎為核心。這些企業需「亞太跳板」,香港可借鑑投資推廣署「Fast Track」經驗,在巴黎、柏林設專組,聯手當地孵化器發掘目標,為企業「度身訂造」落地方方案。
瞪羚企業的競爭本質是「速度戰」。香港擁有法治、資金自由、亞太樞紐三大優勢,只要政策敢於打破「重大輕小」的思維,必能將香港轉化為瞪羚躍向全球的起跳板。
林健鋒
經民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