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社區券騙案廉署拘5人 揭機構涉與家屬拆分津貼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5 HKT

有私營護理機構涉嫌唆使市民,為長者申請「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券」),並向社署訛稱已為長者提供服務,涉嫌詐騙政府批出津貼,然後與申請人家屬「五五分帳」,可謂無本生利。廉署近日採取執法行動,拘捕2男3女,包括兩名主腦分別為一名註冊護士及一名註冊職業治療師,各自經營私營護理機構,其餘被捕人士為其中一間護理機構員工。廉署指,兩間護理機構透過「社區券」計劃,每月向約20名至200名長者提供服務,獲發津貼約1800萬元,而涉案詐騙金額有待進一步調查,不排除有進一步執法行動。
「社區券」計劃讓合資格長者自由選擇合適的社會照顧服務,支援居家安老,合資格長者可憑券選擇購買任何服務單位提供的服務,面值最高達10664元。廉署接獲社署轉介貪污投訴,在行動中搜查多個地點,包括兩間涉案護理機構的辦公室,並檢走多項證物,包括手提電話及大量「社區券」計劃服務紀錄表。
另開班教唆長者家人做掛名員工
廉政公署執行處總調查主任鄒佩均昨在記者會上表示,行動偵破的不法行為均涉及上門服務,案中兩名主腦自2023年下半年起合作,最初只經營一間護理機構,其後各自營運自己的護理機構,藉「社區券」計劃詐騙政府津貼。她指,兩間護理機構有確實提供服務給部分長者,但部分個案懷疑有虛假成分。
鄒佩均指,申請人均通過社署評估符合申請「社區券」資格,反映他們確實有不同程度的護理需要,惟涉案護理機構私下與長者家屬達成協議,表面運用「社區券」,由護理機構派員提供各類型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實際沒有派人上門提供服務。她以一萬多元的「社區券」為例,稱護理機構可無本生利,在沒有為長者提供任何服務情況下,每月賺取約5000元;申請者家人就獲發餘下金額,並自行照顧長者。
鄒佩均續謂,涉案護理機構為哄騙申請人的家人,令他們以為私下對分津貼沒有不當,會為他們提供「速成培訓班」,僱用他們為掛名員工,再安排他們作為家中長者的「服務提供者」,惟個別長者子女本身有正職,不可能在日間照顧長者,令長者沒法得到應有的家居照顧及專業支援。
護理機構需保留服務時數紀錄等文件,以便社署抽查。鄒佩均表示,涉案人士會哄騙長者預先在空白的服務時數紀錄表上簽名,如月初已簽妥整個月的服務時數紀錄;為掩人耳目,更會在紀錄表上虛報服務提供者名字,隱瞞由子女或配偶代護理機構照顧長者的事實。
她更透露,調查發現有虛報服務時數情況,「同一名服務提供者,在同一個時段在兩個不同地點,為兩名不同長者提供上門照顧服務。另一個情況,我們見到同一名服務提供者在港島服務老人家至下午2點,下午2點又開始在新界照顧另一名長者」。
長者預先簽名虛報服務時數
至於涉事的申請人家屬是否需要負上法律責任,廉政公署執行處首席調查主任鄭礎明表示,廉署會調查每個情況,但發現這些市民似乎受到唆擺,「我們會綜合證據,向律政司報告,再作出檢控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