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贈金陷阱 蠱惑平台疑扮衣物回收騙個資
發佈時間:03:23 2025-08-13 HKT

近月社交平台出現大量高價回收衣物的廣告,聲稱每公斤可獲利50元,更主動發放「訂金」吸引預約。不少市民信以為真,卻被拉入疑似詐騙群組,需完成「任務」才可安排回收,有人未執行即被退群,亦有人完成任務後遭拒回收,擔心個人資料被盜用。記者走訪涉事回收公司兩個據點,發現皆為盜用其他公司地址。另有平台假冒環保社企,卻無法提供商業登記。有回收業人士呼籲大眾慎選回收渠道,警方亦提醒市民保持警覺。
6月底,Peony透過社交平台「舊衫回收站」預約上門回收衣物服務,該公司職員多次強調「無需收費」,更透過「轉數快」(FPS)轉帳80元「訂金」作回贈,「他反過來付錢給我,感覺很古怪!」
稱追蹤讚好可獲酬金下午茶
「預約有錢收」之外,Peony指多項細節亦令她起疑,例如該社交平台專頁剛剛啟用,而職員聲稱門市僅是辦公室,未能接收衣物,多次提議她預約上門回收服務,「感覺對方很『友好』,提供一條龍服務。」她最終決定一試,全因該公司的帖文沒有錯字或簡體字,加上不斷看到相關廣告,而專頁不乏「好評」,「對比空空如也的新帳號,該網比較可信。」
後來,職員籲她聯絡一位「會計」同事,再邀請她加入兩個通訊軟件群組,分別為「回收活動通知群」及「回收交流群組」。兩群組的運作模式,與涉及「做任務」的求職騙案甚為相似,「活動群」定期發放「任務」,成員只要追蹤及讚好指定社交平台專頁或社群,便可獲發酬金;「交流群」標榜交流回收心得。
Peony舉例,在特定時段完成「任務」,會有免費下午茶餐直送府上,發送「全球環保,支持回收」等字眼,再截圖予「會計」,又可賺取20元。她未有跟隨執行,數日後被管理員踢出群組,回收淪為空談。
堅持預約上門拒門市回收
另有網民同樣懷疑受騙,直至預約回收當日,該公司表示「司機放假不能前來」,為表歉意更籲他不用退回訂金,最終不了了之,「有點擔心他們會利用我的個人資料。」
記者在社交平台鍵入「衣物回收」等關鍵字,隨即看到數個回收專頁,宣傳帖文及圖片的風格類同,部分以人工智能(AI)生成的人像圖片出帖宣傳,強調不會主動聯絡客戶。另有名為「香港舊衫回收站」的平台,取用一馬來西亞慈善團體的舊照作封面圖片,配上「唔着唔等於無用,舊衫都有第二春」等標語吸睛。
記者佯裝顧客聯絡名為「港惜回收站」的專頁,該專頁建於2017年6月,僅有82名追蹤者及1則帖文,門市地址與Peony預約的「舊衫回收站」一樣,聲稱回收1公斤衣物可回贈50元,回收滿3公斤即可預約上門。
職員多次籲記者即時預約,「每日也有很多客人預約,檔期比較緊張。」當問及不足3公斤衣物時可否自行送至門市,對方推搪指,門市沒有人手處理,但可免費安排工作人員上門回收。
該職員續說,回收中心會把部分衣服二次利用,品相較好的會出口到東南亞或者非洲國家,作盈利或公益用途。記者未有即時預約,對方已傳來一份簡體字的網上問卷,聲稱收集客人的回收數據,完成後更可獲「獎金」,惟記者完成後截圖回傳,卻遭「不讀不回」。
上述群組內的「會計」及數名負責派任務的「職員」,其聯絡電話已全數註銷WhatsApp帳號。記者到訪其觀塘門市及「商業登記」上的粉嶺地址,前者為「得福國際貿易公司」寫字樓,後者則是「香港濟民醫藥」的倉庫,兩司均否認與該回收公司有關,亦對上述疑似詐騙行為毫不知情,保留追究權利。
記者再聯絡名為「回收得嘢」的新專頁,該專頁建於8月6日,其廣告帖文獲逾千人讚好。記者向該司索取商業登記證明,職員稱無法提供,「商業登記在老闆辦公室,我無時間幫你攞!」該公司訛稱為本地環保社企「V Cycle」,並盜用其屯門地址。V Cycle回覆,近日接連收到市民來電查詢,強調未與相關專頁合作。
假冒社企盜用影片宣傳
此外,有網民被要求點擊寫有「Travelliker」字眼的連結。持牌網上旅行社「TravelLiker 愛遊人」回覆指,並無與有關平台進行任何合作,對不法分子盜用其名開設假網站一事並不知情。該公司續指,多次接獲客戶舉報,有不法分子在社交媒體上開設多個冒充其公司的專頁及假網站,已就此向警方報案,並向香港旅遊業議會等機構舉報,惟假冒網站及專頁屢禁不止。
據悉,該公司社交平台曾上傳一段介紹短片,展示團隊在輸送帶上挑選衣物,狀甚認真及有規模,惟有網民指證,該影片屬另一回收商的片段。
事實上,回贈金額已值得懷疑。本地回收公司及坊間衣物回收箱普遍不設現金回贈,只有零星二手店提供店內優惠券回饋。參考內地「支付寶」舊衣回收小程式,預約後快遞員會免費上門取件,惟每公斤最高回收單價僅0.7元人民幣(約0.76港元)。
有回收業人士指,以金錢吸引市民回收的伎倆不計其數。聖雅各福群會轄下二手衣物寄賣平台「Green Ladies & Green Little」項目經理李珮婷相信,市民經歷過疑似受騙後,或能提高回收意識,多做資料搜集,「慎選有系統、有信譽,甚至有社會使命的回收渠道。」
二手衣物平台Retrovert創辦人Tiffany亦言,該些公司聲稱高價回收,正是利用市民心理,希望市民多加警惕,「不是見到『回收』二字就可以相信。」
過去屢有求職騙案使用上述相近手法。警方指,2023年至今年6月已接獲逾1萬宗網上求職騙案,單計今年上半年,損失金額已達5億9740萬元。警方呼籲市民對聲稱能「賺快錢」的途徑有所警惕,即使轉款時沒有出現高危警示,也只代表未有該帳戶的舉報;市民在轉款前,應時刻留意詐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