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面對精神健康壓力 專家籲減用電子產品
更新時間:03:00 2025-08-1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1 HKT

青少年精神健康響起嚴重警號。政府精神健康委員會委員葉柏強昨指,小朋友的精神健康及行為問題,或與過度使用高科技產品有關,籲家長以身作則。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陳仲謀認同,本地自殺成功個案中,有8成至9成與精神健康相關,建議巿民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不要沉迷使用手機,以提升精神健康;又建議可在中小學加入恆常精神健康課程,令學生從小了解如何應對壓力及情緒病。
學童自殺不容小覷。翻查資料,今年3月馬鞍山一間小學有一名小六生在校內墮樓身亡;翌日亦有一名14歲少年於沙田景安街高處墮下輕生。葉柏強昨於電台節目表示,近年學童受疫情及家庭功能變化影響,小朋友或未能得到家庭、長輩及老師支援,進而導致出現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等問題,期望學校要與社區及專業人士合作,鼓勵小朋友多做正向社交活動,而家長應以身作則,不要沉迷電子產品,多與小朋友進行親子活動。
籲家長應以身作則
陳仲謀又指出,精神健康問題涉及很多外在因素,包括家庭關係、讀書、感情、退休及移民等,而政府在2011年普查發現有13.3%市民已出現一般精神障礙,即約每6至7人中便有一人有焦慮症或抑鬱症。他續說,智能手機雖然可提供很多資訊,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網絡成癮便會影響學童成長,「如果沉迷使用手機、產生依賴就問題大」。且家長的角色亦很重要,「若成年人的精神健康也有不足,便難以要求下一代狀況好」。
陳期望本港可在中小學恆常加入精神健康課程,亦建議應參考澳洲做法,設立「精神健康公署」以作高層次統籌處理精神健康問題。另可通過「精神疫苗」,在從日常生活中提升精神健康,包括多做運動、有充足睡眠等。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