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患風險升街坊驚中招避行草叢

更新時間:03:00 2025-08-0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08 HKT

  本港今年累計錄得4宗基孔肯雅熱個案,均屬輸入個案,患者居於葵青區、觀塘區及南區。據食環署監測,上月馬灣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達24.4%,超過20%警戒水平;藍田及秀茂坪、元朗市中心、葵涌、啟德北及青衣北5個分區指數亦達15%以上,按月均呈上升趨勢。衞生防護中心昨日去信全港醫生,提醒若出現基孔肯雅熱症狀的患者,同時居住在近期出現輸入個案的安達邨、利東邨及曉峰園,都要向中心呈報。
《星島》記者昨到出現個案的青衣曉峰園及鴨脷洲利東邨觀察,兩地都有居民反映,留意到食環署已加強防蚊滅蚊工作,包括在花叢、溝渠等噴灑滅蚊劑。曉峰園居民表示,會避免行草叢。胡太表示,家中未見蚊患,但會關好門窗、做好清潔。利東邨居民何小姐稱,夜晚會盡量避免在樓下長時間逗留,亦會提醒子女外出時盡量穿長褲,並噴蚊怕水防蚊。
  家庭醫生林永和向《星島》表示,近日有病人因擔心感染基孔肯雅熱求醫,會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指引,將具相關旅遊史的可疑個案轉介醫院,或將沒有旅遊史、但出現臨床表徵的患者血液樣本連同申請表,送至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免費檢測。他籲市民提高防蚊意識,若懷疑受感染,應盡快求醫。
防護中心提醒全港醫生呈報
  據食環署監測,上月全港64個監察地區分區誘蚊器指數,44個屬第二級水平,即白紋伊蚊分布頗為廣泛;1個達第三級水平,即白紋伊蚊分布廣泛。昨日多名議員及官員落區視察滅蚊工作,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與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黄淑嫻等人,昨到馬灣視察滅蚊工作。陳恒鑌引述食環署方面指,新型捕蚊器內的生長調節劑可令幼蟲無法生長,而大型霧化器則可180度噴灑滅蚊藥,有效噴灑高度達30米,適合山邊作業等野外環境應用。
  立法會議員楊永杰則到何文田紅燈山視察蚊患情況。他表示,紅燈山是蚊患黑點,分區誘蚊器指數高達10.2%,屬二級水平,期望政府進行聯合行動,協調各部門滅蚊。他亦建議,當局應更廣泛在合適地點使用新型捕蚊器,並繼續推廣應用科技滅蚊。
  環境及生態局指,署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黃淑嫻及食環署助理署長潘炳揚,昨分別巡視不同地點,包括出現患者的青衣北曉峰園外圍一帶、荃灣馬灣等地,以檢視地區應對蚊患工作,並囑咐各部門在連日天雨後,必須加強控蚊滅蚊,及相關宣傳工作。食環署與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在本月19日,也會為物管界舉辦大型講座,講解防治蚊患措施等資訊。針對馬灣情況,署方連日亦已加強滅蚊工作,包括清除蚊子滋生地、施放殺幼蟲劑等,經各方努力,該監察地區在7月下半月的蚊患已較上半月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