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國際創新中心大削7000平方米用地面積 冀城規會開綠燈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8 HKT

香港大學早前計劃在薄扶林道與域多利道之間的綠化帶興建「國際創新中心」,但惹來不少地區人士反對,故校方在去年10月決定重新修訂規劃;城規會本周五將開會討論項目最新進展。港大昨亦在網上公布擬議的修訂發展計劃,包括將原方案的用地面積大減約7000平方米,且與鄰近的屋苑「上碧瑤灣」保持至少100米距離,並會將逾75%的用地保留作綠化地帶。港大澄清,中心不會設有生物安全等達「P3」或「P4」、即可用作特殊診斷、危險病原體研究等級的防護實驗室。
保留75%綠化帶 距「上碧瑤灣」100米
按港大最新公布擬議計劃,「國際創新中心」主要發展用地將「上移」至近薄扶林道的「住宅(丙類)6」地塊,規模較原計劃減少約16至17個標準籃球場面積,即由原本使用整個緊貼域多利道、接壤上碧瑤灣及心光盲人學校的綠化帶,改為保留至少75%的綠化帶面積,並與「上碧瑤灣」保持更闊的邊界距離。
港大透露,初步設計方向包括於新增多條行人及行車路,並會開放予公眾使用,以紓緩薄扶林道及域多利道交通擠塞情況;同時保留景觀走廊及綠化休憩空間,並會沿薄扶林道設置一條綠化大道。
《星島》接獲有意見反映,按原規劃,因項目依着山坡而建,建築難度甚高,施工期較長,對周邊生態和交通影響較大,故當時綜合考慮後,政府亦不建議按原則興建,冀能將選址移往偏向薄扶林道一帶土地。而今次新規劃能否獲得通過,相信除與民居距離外,工期及生態等影響有無改善也是重點。
居民對工程抱謹慎態度
南區區議員梁進亦認同,上一輪諮詢中,港大反覆向居民重申中心對本港未來發展重要性,惟對居民的生活影響「解說不足」,期望在今次諮詢中可加強說明新方案怎樣可便利居民生活,如新增車路及行人路可改善社區通達性等。他又提及,港大改選址後,薄扶林一帶仍要同時進行數碼港擴建、瑪麗醫院擴建、華富邨重建等大型工程,擔心工程車出入的封路影響未減,連帶工程噪音也會滋擾民居及心光盲人學校,「相信居民對港大的工程仍抱相當謹慎的態度」。
立法會議員(港島西)陳學鋒同意,校方若想計劃成功,必須與周邊居民打好關係,今次港大願意縮減發展規模、盡量遠離民居,亦是「從善如流」的表現。他指,雖然新方案發展規模減少,但不擔心會影響長遠學術發展,相信港大仍有足夠空間整合現有校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