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橋底活化成功例子 值得借鏡
更新時間:03:00 2025-07-0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1 HKT

外國有不少活化橋底空間的成功例子,值得香港參考。
英國東倫敦哈克尼維克(Hackney Wick)充滿藝術氣息,有設計師曾在天橋下推行「Folly for a Flyover」計劃,於橋底空間設置大型屏幕,播放電影及舉辦音樂表演,成功在9個星期內吸引4萬人次參與。
荷蘭贊河公路成社區「分界線」
荷蘭政府跨越贊河(Zaan)興建高速公路,卻成為社區的「分界線」,有建築師與市民攜手,善用高架橋下空間,開設花店及雜貨店,甚至建設籃球場及滑板公園,重新連結社區。
台灣亦有善用橋下空間,根據當地通用電子地圖地標,截至2022年8月,共有307個設置於橋下的公共空間,位列前4的用途依次為停車場(40.4%)、活動中心(33.2%)、公園(8.1%)及體育場館(7.2%),後者包括鄰近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新生高架橋下,設有滑板場及籃球場。
至於日本,「高架橋下空間」更是該東京都或大都市內商圈的常見光景。東京秋葉原「神田萬世橋」於2013年改成嶄新商業空間,向舊萬世橋站及歷史致敬,橋上電車往返行駛,場內開設多間主題餐廳;東京中目黑車站高架橋下於2016年開設商場,集合多間書店、咖啡廳及服裝店,成為近年新興的文青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