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泰黃婉芬談今昔辯論「大不同」
發佈時間:03:41 2025-05-06 HKT

畢業於聖若瑟書院的資深大律師石永泰,求學時無緣參加「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成為大律師後,卻有機會擔任辯論比賽委員及評判;前聖若瑟書院校長及中文辯論隊負責老師黃婉芬,曾3度帶領學生出戰並奪冠。兩人受訪時談及今昔辯論比賽「大不同」,包括辯題及辯員風格等,又指學生參加辯論比賽,可訓練多角度思考及表達能力,較易理解社會議題的討論。
聖若瑟書院是「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的常客,歷年有不少學生參賽並獲獎,其中該校更在第19屆(2003-2004年)「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同時獲得中文組及英文組冠軍,這紀錄至今未被其他學校打破。
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石永泰1984年於聖若瑟書院畢業,中學年代已熱愛辯論,當年無緣參與「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成為大律師後,卻有機會擔任辯論比賽諮詢顧問委員會委員,參與評審辯題的工作。其後他更多次擔任比賽評判,「評審標準有兩部分,一是說話內容,包括資料搜集、內容、理據是否足夠;二是表達方法,指學生的風度、聲調、說出來的態度、自信程度等外在性的東西。」
近年辯題細化 着重資料性
綜觀不同年代的辯論比賽,石永泰指不論辯題、資料搜集渠道及辯員風格都有不同,例如他求學的年代,辯題的原則性較重及籠統,例如當時流行「中學生應否談戀愛」、「香港應否推行民主」等題目,但近年的辯題則比較細化,着重資料性強的題目,例如早兩年的「香港應否推行低空經濟」,資料性及時事性都較強。
石永泰說當年沒有互聯網,資料搜集渠道有限,故爭辯的都是原則性較強的內容;相反,現在學生要處理很多數據,針對點也不同,「我們當時講求個人風格,現在大家『操』得很熟練,會第一時間上網搜查資料,然後列舉數據。我覺得現在比較機械化,那時則是『天才波』多一點。」
星島提升校園辯論文化
在擔任評判過程中,石永泰指最大挑戰是在相對可辯性不大的題目中,找出決勝因素,「有些辯題對其中一方特別難爭辯之下,評判怎樣可以給予分數,或平衡本身辯題製造出來的level playing field(公平競爭環境)。」
1993年起在聖若瑟書院任教的前校長黃婉芬,曾3度帶領學生出戰並奪冠,包括中、英文辯論隊同年在「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奪冠的那一年。「當時跟學生一起拼搏,學生想的較多,老師從旁輔助,且找了很多學生及老師擔任影子隊訓練。」她憶述,當年有400位學生觀賽,台上比賽的同學也很有榮譽感。她認為,「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或多或少也影響了該校重視辯論的文化。
提到出色的辯論員,是天分還是後天訓練重要?黃婉芬指「辯論可幫助學生更聰穎,但完全沒有辯論能力的話,做不到辯論員。」她指印象最深刻的是2002年會考10A的鄭皓文。「他中三參與辯論比賽時已技驚四座,他說話那種澎湃,又多用排比句,非常有氣勢,對方教練還問我們拿他的提示卡看,想了解他是怎樣寫的。」
「訓練助有條理信心表達想法」
黃婉芬認為,辯論是很好玩的遊戲,學生從一個看似沒法爭論的題目,嘗試從不同角度解說,讓評判覺得有道理。「不是爭論或駁嘴,而是思考多一點,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對人生很有幫助。」石永泰則說,學生如果有辯論訓練,有助把想法有條理、有信心、有風度地表達出來。「另外,會懂得分辨甚麼是歪理,或論據中的邏輯謬誤,且較容易理解社會議題的討論,知道甚麼是『遊花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