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基地 商界加持謀雙贏
發佈時間:03:00 2025-03-27 HKT

近年創業門檻降低,越來越多青年自立門戶,但要在市場站穩並不容易。有店主分享,需克服租金壓力、營運成本和市場定位等挑戰。政府近年推出支援措施,如「共築.創業家」計劃提供免租店舖,有青年因而提早實現創業夢,未來擬拓展至私營市場及啟德郵輪碼頭。儘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有青年仍憂慮人流不足、配套未完善等問題,小本經營更需謹慎。有青年組織指出,除資金外,年輕創業者也需營銷策略、風險管理及人脈支援,期望各界攜手完善支援體系,提供相關培訓、推出企業導師及聯乘計劃等,助青年提升競爭力,為香港注入新動力。
「90後」的Annie修讀藝術出身,畢業後本想繼續進修,卻遇上疫情,遂改變計劃,在工業大廈開設陶瓷工作室「Dimple Ceramics」,現時正邁向第6個年頭。
Annie回想,自己毅然創業,背後花了不少苦功,如大學期間在一間陶藝教室做兼職,更在畢業前騰出1年時間全職打工學習,「略懂營運店舖的技巧,而非只得一門手藝。」過程間學習如何計算成本,掌握爐具的實際操作,皆有助日後教學時做好準備。她坦言,租金接近一半營業額,處理商業登記、稅務及租約等雜項也要從頭學起,更要量入為出,做好理財,感恩自己一直堅持,「要邊做邊學!」
擴展計劃 鼓勵私營商場響應
主打環保咖啡粉囊手作飾物的「wind.n.sand」,其創辦人Charlotte同樣有志追夢。她分享,開展業務前做過市場調查,發現同類型產品不多,便嘗試創業,參加手作市集擺賣;直至去年入圍房委會推出的「共築.創業家」計劃,免租在旗下商場開設門市,提早實現開設飾物店的夢想。但她坦言,人手不足是一大難題,日後或會跟理念相同的店主合作,邀請他們當限定店長及寄賣產品。
上述「共築.創業家」計劃,讓合資格青年免費租用房委會旗下商場的商舖,如參加者在計劃中獲取利潤,房委會收取淨利潤的20%,重新投入於計劃中,以持續發展。計劃共收到約180份申請,最終17個團隊獲選;首階段經營期由去年10月起,至今年4月結束,消息指,相關團隊可以較便宜的租金續租。房屋署回覆,房委會現積極考慮擴展計劃,並鼓勵私營商場響應,有關詳情將適時公布。
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提及,計劃深受各界支持,會擴展計劃,並鼓勵私人業主響應。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亦言,政府正積極考慮探索啟德郵輪碼頭內商業區的活化方案,考慮參考「共築.創業家」,以吸引青年創業,帶動該處人流。
年輕人成本有限 地理位置關鍵
有店主相信,較難說服商界支持,而啟德交通和餐飲配套仍不理想,憂慮小本經營無以為繼。他明白,企業也要賺錢,要騰出空間支援初創,卻未必能帶動人流,「初創向來要有自負盈虧的準備。」他指,年輕人成本有限,店舖地理位置尤其重要,現時觀塘、荃灣及葵涌一帶工廈有很多文創小店進駐,期望日後計劃可拓展至市區,「不一定要租用人流最旺的工廈,牛頭角一帶已經很吸引。」
早年青年廣場推出「Y旅舍藝術家駐留計劃」,年輕藝術家可「以藝術換宿」,青年廣場更為駐留藝術家策展,把作品整合供公眾欣賞。Annie憶述,許多藝術系同學都有報名參加,盼日後有更多類近計劃。
提供場地以外,政府歷年有多項資助計劃為18至35歲的年輕人創業提供支援,包括創業配對基金、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及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後兩者為香港青年提供資本資助、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等。
乏營銷策略 加持經驗人脈
香港善導會有透過上述資助計劃輔助年輕人創業,分別針對經驗較淺的青年從零開始起動,以及協助商業模式較成熟的初創公司擴大規模。該會青年培育及創業服務督導主任陳詠芝(Gigi)指,近年創業門檻降低,職場上更多身兼數職的斜槓族,其中一項計劃在開展首星期已接獲近100份申請。她直言,資金和人力等硬件外,風險管理及營銷策略等軟件同樣重要,「有些人有資金,但缺乏經驗和人脈,難以創業。」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副總幹事區潔盈博士同意指,許多年輕人以社交媒體作為創業起點,按興趣建立個人品牌,惟部分青年較少留意市場需要,不懂分析顧客群,一旦遇上困難就輕易退卻,「創業要培養個人素質。」該服務處社工張沛廉舉例,曾有年輕人欲開設咖啡店,努力從事其他工作儲錢,無奈有機會實踐時卻迎來疫情,最終沒有勇氣面對風險,打消創業念頭。
以「流浪貓」作為核心的多元化體驗館「貓貓爪家」,其創辦人任逸民已是第3次創業,直言過去不停遭遇挫折,「創業容易守業難,前期必須定好生意初衷和目標。」他形容,每當想擴展業務,總會遇上瓶頸,而創業路上有數之不盡的難題,關鍵在於選擇處理抑或放任不管,「累積經驗要學以致用,不然只會『損手爛腳』。」
邀商界高手任導師邊做邊學
Gigi指,疫後營商環境越見困難,網上市場令創業不但面對本地競爭,更要迎接內地、外國,乃至全球的挑戰,「必須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她指,許多年輕人只憑滿腔熱誠向前衝,結果其想法跟市場需要存有落差,「營商敏感度有待提升。」
事實上,很多人在疫情時生意碰壁,只要懂得轉型也能覓生機。有青年本來從事裝修及油漆工作,申請相關計劃拓展藝術油漆及製作水泥藝術品,儘管取得資金時疫情嚴峻,難以上門提供服務,便轉為跟非政府組織開辦工作坊,成功穩守業務至今。
除了政府支援,Gigi認為,社會及商界都可以扶助青年創業,例如各個領域的企業派出專家擔任導師,為年輕人提供「人脈」和支援,甚或大公司與初創企業聯乘出新產品,「讓青年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