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定義可開放探討 文學創作難訂立規條
更新時間:03:00 2025-02-03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03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03 HKT

除了古代文獻學,伍亭因亦曾撰寫文章,解讀其眼中的「香港文學」。
社會對「香港文學」有不同定義,伍亭因指,有些人認為,在本地創作的作品就可以歸類為香港文學,有些人更嚴格,認為作者應在香港出生、成長和生活,訴說港人、港事、港物、港情;近年有學者提出,香港文學可以純廣東話撰寫。在其角度,定義可以從寬從嚴,「從以前至今都抱持開放態度,當中有許多討論空間。」
作品加口語有好有壞
他指,若然文學作品以廣東話撰寫,甚至加入口語,無疑充滿本土特色,亦能收錄現今的粵語詞彙或用字,流傳後世,另一方面卻局限了讀者群,不利文學傳播,「有些口語常見常用,但更多獨特的詞彙難以找到字詞描述,如果讀者不理解字詞意思就頗尷尬。」他指,現時教授古今散文,都會跟學生討論應否在創作時加入口語,「文學創作好難訂立規條。」
近年也有人提出「保育」廣東話,伍博士認為,該意見跟定義「香港文學」一樣,皆可開放探討。他指,現今仍有許多人使用粵語溝通,已達到傳承語言及其背後文化的目的,但更進一步思考,以往流通的粵語歇後語、諺語或「潮語」,新一代都不再應用,似乎需要刻意傳承,坊間正好有不同組織記錄廣東話的演變,整合資料,「隨着時間轉變,不同人對香港文學和粵語各有定義和討論,能引起有興趣的人思考,繼而產生更多不同的面向。」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