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德科學家獲獎

更新時間:03:00 2025-10-2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28 HKT

  今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榮休所長暨科學會員沃爾夫岡.鮑邁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獲得,以表彰他以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cryo-ET),呈現蛋白質、大分子複合物及細胞間隙等生物樣本在自然細胞環境中的真實狀態。他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期待在11月舉行的香港桂冠論壇期間與本港學者交流,並希望屆時能造訪本港的大學。
  人體細胞內存在數十億蛋白質與生物分子,不過,傳統光學顯微鏡僅能觀測200納米以上的物體,難以清晰解析僅25至30奈米大小的蛋白質細節。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所推進的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多角度連續拍攝樣本影像,再組合成高解析度的三維結構,使科學家能夠在完整且自然的細胞環境中研究蛋白質與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進而協助藥物研發與疾病治療。對於獲獎,他表示心情振奮,並認為此獎是其科學生涯中最卓越的榮譽。
受中學教師點燃科研熱情
  沃爾夫岡.鮑邁斯特1946年於德國韋瑟靈出生,為德國國家利奧波第那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及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回顧科研之路,他分享自己中學就讀一間偏重語文的學校,當時自然科學未受重視,直至一位生物教師引導他進行植物生態研究,實驗的成功點燃他對生物學的熱情,雖然他的父母曾質疑科研能否維持生計,但他仍堅定投身生物學研究。
  然而他坦言,這項獲獎技術的研發歷程超過30年,研究初期曾面臨諸多挑戰。他憶述,當時學界普遍質疑該技術的可行性,一方面由於相關技術尚未成熟,1980年代末的電子顯微鏡仍以手動操作為主,而數據採集必須實現自動化才能取得影像;另一方面,斷層成像需多次曝露於電子束(Electron Beam)下,但多重曝光可能會破壞分子結構資訊。最終,他堅持不懈,與團隊逐步克服各項難關。
  沃爾夫岡.鮑邁斯特現為中國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他透露,近年頻繁造訪上海,每年約5至6次,目前在上海領導團隊聚焦糖尿病相關研究。比較德國與中國研究環境,他稱在德國慕尼黑的研究團隊僅6至7人,上海團隊則達24人,但他強調兩地無明顯文化差異,科研熱情相同。
倡年輕學者應順從好奇心
  對於剛踏入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年輕研究人員,沃爾夫岡.鮑邁斯特建議應順從自己的好奇心,尋找屬於自己的科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