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學者兩度獲教資會傑出教學獎
發佈時間:03:00 2025-09-30 HKT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昨日舉行新一屆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表揚本地資助大學學者的優秀教學表現和成就。今年3組得獎者從22組提名當中脫穎而出,其中,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學者魏佩菁是首名兩度獲得傑出教學獎的得獎者,今年獲頒「一般教學人員組別」獎項。她提出將「模擬醫學」引入物理治療教育,重點包括應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等先進科技。
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的「一般教學人員組別」得獎者是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魏佩菁,亦是她2016年獲頒傑出教學獎「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後再次獲獎。她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當年只是她第3年投入教學,對她來說是鼓勵自己不斷向前的動力。
臨床實習奪A學生增8%
魏佩菁提出將「模擬醫學」引入本港物理治療教育,重點包括應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等先進科技。她形容此舉讓學生能更早知悉現實醫院環境的挑戰,特別是為學生準備好應對病人生理指數變化甚至緊急情況,冀在學生進入真實臨床環境前做好準備,並指最近一輪學生經過跨科模擬訓練後,臨床實習取得A級的人數增加8%。
另外,為讓學生有更多接觸外地文化的機會,魏佩菁亦與學生一同合作開發網上學習單元和網上課程,提升來自130多個地區、數以千計學生的文化素養、同理心和跨專業協作能力。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梁子榮則膺「新晉教學人員組別」獎項,他以體驗式和轉化式學習為基礎,讓眼科視光學學生深入參與現實項目。他強調着重訓練學生的解難能力,例如傳統視光工具對兒童比較沉悶,因此會推動學生學習3D打印等技術,設計更有趣、實用的工具,讓兒童把驗眼過程當成遊戲。
「同理心」亦是梁子榮推動學生建立的素養之一,他表示,學生在與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溝通的臨床訓練較為缺乏,因此早前與香港教育大學合辦跨學科合作計劃,通過交流下,自己的學生能學到如何與SEN學生溝通、進而建立互信,兩校的學生之後將會為社區內的SEN兒童驗眼。
浸大跨科團隊獲協作獎
放眼未來,他希望能能開發一個以人工智能(AI)輔助的臨床技能評估系統,該系統能在學生進行訓練時提供即時和客觀的反饋,有效提升診斷培訓的成效。他舉例指檢查斜視時,如果遮蓋眼晴時間太短容易出現問題,AI則能分析學生做動作時的速度和距離等是否準確。
由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跨學科教育)及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張國威領導的「跨學科創新」團隊,則成為「協作團隊組別」的得獎者。該團隊包含來自視覺藝術院、健康及人類發展學部和新聞系的學者,並在2022年起建立「跨學科本科課程」4個課程,今年9月起更推出7個第二主修課程,配合政府估算未來香港需要人才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