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增班回應家長訴求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更新時間:03:00 2025-11-0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07 HKT

  香港人口老化及「少子化」情況越趨嚴重,不少市民因種種理由選擇不結婚、不生育或最多只生一個,加上早幾年的移民潮和海外升學潮,令香港適齡學童人口持續減少。中小學學生人數在過去10年減少接近10萬人,跌幅高達一成半,但同期的中小學學校數目卻近乎不變。在「僧多粥少」之下,自然令越來越多學校出現收生不足問題,面臨所謂的「殺校」危機。
  政府和教育界過去推出了多項一刀切的縮班減派措施,透過減少每間學校的班數和每班人數、減少叩門名額及多次放寬「殺校」標準等,希望可以共渡時艱、事緩則圓的方法,來減少及延遲「殺校」數量,緩減對辦學團體及教職員造成的震盪。
  然而,事實證明學童減少並非一時三刻的問題,而是結構性和將會日益惡化。即使最近一些美西方國家收緊了移民及升學政策,令移民潮及升學潮減退,甚至出現了學生回流潮,但這些回流學生大多都會選擇入讀國際學校。部分中小學因為整體學童減少、地區人口改變,以至本身存在其他問題而長期收生不足,遲早也難逃結束辦學或與其他學校合併的命運。
缺汰弱留強競爭影響教育質素
  與此同時,類似「大鑊飯式」的縮班減派政策,或可暫時保住部分教職員的飯碗,以及在數學上可提高師生比例,理論上可給予學生更好的照顧。但長此下去,有關政策對學生及家長都不是好事,包括影響學生的群體生活,減少高中生的揀科選擇,以及令到一些本身辦得好、深受家長歡迎的學校,未能為香港作育更多英才,甚至無故被逼減少收生,令眾多希望子女獲得優質教育的家長失望。在缺乏汰弱留強的競爭、激勵機制下,長遠更可能影響香港的整體教育質素。
  今屆特區政府不再遇難避事,認清學童減少乃結構性現象,改以協助教育界「軟着陸」為目標,調整了多項相關政策。包括於今年初收緊了「殺校」標準,防止長期收生不足的學校,以申請自資辦學或特別視學等理由拖延,以及推出更多措施鼓勵學校合併,協助學生轉校等等。
  教育局早前再宣布,放寬限制中學即使收生情況理想,最多亦只能收4班中一的規定,改為按「小步子、高門檻、嚴把關」的原則,容許符合特定條件的學校增收多一班中一,即是最多可收5班。而為免對其他學校收生造成太大影響,2026年度的增班限額為5個。
  局方昨日回應本報查詢時透露,獲准增班的5間中學分別為皇仁書院、香港華仁書院、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和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其中前兩者均為每年收生都大排長龍的傳統名校,實為家長福音。後3間則是新界北區的地區名校,目的是紓緩北區學額供應相對緊張的情況,以至為未來的北部都會區發展,區內人口將逐步增多鋪路。相信不少學生及家長都認為,全港合共增收5班仍實在太少,希望當局可在試行成功後考慮擴大計劃,讓更多本地小學生能夠成功升讀心儀的優質中學。
留學香港品牌可擴至中學層面
  除了重新批准官立與資助中學增班,今年《施政報告》還提出以試點形式,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和每班學生人數,透過學生自資入讀模式,加大錄取持學生簽證的非本地學生。
  香港除了擁有多間世界百強大學,不少歷史悠久的中學在區內也相當知名,甚多內地及東南亞地區學生都想入讀。政府應將「留學香港」品牌擴展至中學層面,為香港增加學生來源與未來人才庫,進一步推動香港教育朝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