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人才簽證大門敞開 助力創科北都發展
發佈時間:03:00 2025-11-04 HKT
                                              昨日有多宗關乎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要新聞。其一是金融科技周開幕,特首李家超致辭指出,連串活動匯聚了來自超過100個經濟體的逾3.7萬政商高層、800位演講者和700間參展商,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金融科技盛會。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毋庸置疑,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亦於亞洲居首,現有1200間金融科技公司,按年增長10%。預計到2032年,金融科技板塊的總收入將超過6000億美元。
與內地搶人適可宜止免惡性競爭
  其二是香港大學宣布成立「香港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出席儀式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研究所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天文與天體科研人員,除了加強香港作為國際科學中心的地位,亦有助強化香港與內地的新興產業合作。研究所所長張冰透露,期望於未來5年每年至少引進一位國際學者,亦會與內地的大學、科研機構及創科企業合作,促進技術與人才的交流。
  無論是發展着重實利的金融科技,還是天文、天體等前沿科學,匯聚人才都是成功的關鍵。最理想當然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內地的人才落戶香港,長期在港工作、教學、研究、創業,以至定居。特區政府近年已推出多項相關措施,並於短時間內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然而,亦有部分外國和內地的人才,因為種種理由不願正式移居或長期留港。即使有特朗普政府打壓在美華裔學者與留學生的助力因素,香港亦不可能把他們全部搶走。與內地競逐頂尖人才更要適可宜止,避免出現惡性競爭以至影響國家的科技及產業發展,但短期、定期來港則無任歡迎,同樣可作出巨大貢獻。現時大部分海外國家的人才短暫來港,近乎暢通無阻,但內地人才來港仍存在一些限制,尤其是非深圳、非大灣區的居民。
  故此,國家移民管理局昨日公布10項有關便利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務的政策措施,便來得尤其重要。10項措施部分是針對港澳台人士與外國人,但至少有3項是專為香港而設,專門協助推動香港的創科產業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第一項措施是由明日起,在長三角、京津冀地區全域,以及全國所有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類似現時深圳「一簽多行」的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新政策。在有關區域工作的內地傑出人才,包括科研、文教、衞健、法律及其他人才,可憑證明申請辦理有效期1至5年不等,能多次往來香港或澳門的人才簽注,每次停留不超過30日。
  第二及第三項措施主要是助力北都,包括容許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科研院所、科創企業等機構工作的內地人才,經備案後可獲發3年有效簽注多次往來香港,當中新興、初創企業將獲准首年免納稅額備案,並會對高新技術、高端製造等重點企業的備案人數予以傾斜。兩地部門又會在皇崗/福田口岸,設置專供河套合作區人員使用的過境通道,為運輸科研物資進出合作區的車輛開設綠色通道等。
做好把關「打假」防黑工
  上述措施可便利那些沒有香港身份證和並非長居深圳的內地科研人員,毋須每次來港、每次出入河套合作區都要重新申請簽注。尤其長三角地區近年的創科產業發展亦相當蓬勃,並且與珠三角地區存在某程度的分工,有助香港匯聚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界別的人才。
  特區政府與各間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必須盡快落實好、把握好有關優惠政策和機遇,同時亦要與內地合作做好必須的把關「打假」工作,杜絕假學歷、假資歷和假工作證明,防範人才簽注遭到濫用,變成黑工來港捷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