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良性互動 點線面透視治理效能提升

更新時間:03:00 2025-10-1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7 HKT

  自香港特區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以來,儘管西方媒體仍持偏見,部分市民對新制亦有疑慮,但客觀審察過去4年的實踐,不難發現行政立法關係已煥然一新:從過去的謾罵對抗,走向良性互動;從惡意「拉布」,邁向高效協作。我們不妨從「點」、「線」、「面」三大角度,回顧這一轉變,以期公眾對新的議會文化有更客觀全面的認識。
  所謂「點」,是指每一項高效審議通過的法案與撥款項目,這背後反映了新行政立法關係下前所未見的執行力。第7屆立法會在4年會期內,審議通過約130項法案,較上屆同期增加6成;財委會共批准261個項目,總承擔額達6972億元。更重要的是,多項法案涉及香港與國家的核心利益,例如拖延26年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終於完成,築牢了國家安全城牆;《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的通過,則完善地區治理架構,提升服務效能,惠及全體市民。在反對派退出議會之前,這些法案幾乎難以推進。
積極處理「老大難」問題
  長期以來,許多「老大難」問題拖了香港後腿,本屆立法會卻能積極處理。原有造地程序複雜,那就通過《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予以簡化,從而加快建設步伐;過往十多年網約車監管不到位,那就通過《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為市民提供安全、合規、多元的出行選擇;劣質「劏房」處處,那就通過《簡樸房條例草案》,引入規管制度,改善基層生活。試想,若議會仍存「拉布」亂象,這些法案還可高效通過嗎?
  「線」體現於行政立法工作流程、溝通機制與議事質量的全面提升。有別於以往刻板的「一問一答」,本屆政府創設「前廳交流會」與「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前廳交流會迄今已舉辦20次,並進一步優化為以事務委員會為基礎的分組討論。此舉有助政策在醞釀階段廣納意見,更貼近民意,充分發揮立法會「為民請命」的功能。
  行政立法良性互動,亦體現於議員發言多元全面,官員積極聆聽並回應。數據顯示,自2022年以來,政府因應立法會意見提出的修正案超過1800項,較上屆同期倍增,反映政府重視議員的反饋。立法會絕非一些人所蔑稱的「橡皮圖章」,否則,《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又怎會遭到否決?現行行政立法關係既有協作,亦有制衡,雙方以共同目標為導向,整體上確實大大提升了特區政府的管治效能。
展現和諧高效新氣象
  所謂「面」,是指行政立法關係的根本轉變,助力香港在國家與國際層面實現長遠戰略目標。2023年,行政長官率領包括83位議員及多名司局長在內的代表團訪問大灣區城市,展現行政立法齊心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決心。議員在互動交流中,亦積極從國家整體布局出發,探討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等議題,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此外,面對國際間對香港營商環境的不公質疑,立法會主動發出聯署聲明並組織反駁,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這在選舉制度完善之前,實難想像。
  如今的立法會,早已告別惡意攻擊與政治表演,展現出文明、理性、和諧與高效的新氣象。穩定的政治環境,使香港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中保持繁榮安定,更能聚焦把握國家發展所帶來的歷史機遇。行政立法良性互動,正是香港提升治理效能、邁向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值得大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