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停火值得歡迎 和平進程僅踏出一小步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1 HKT

失落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提出旨在解決中東戰事的「20點計劃」。現時以色列、哈馬斯均同意首階段的停火協議,意味以軍將局部後撤,雙方會開始互換人質,飽受戰爭摧殘的加沙平民亦將得到更多人道援助。以哈衝突出現積極的發展,絕對是好事,事實上國際社會對此亦深表歡迎。只是經驗和常識告訴我們,協議執行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很多應當處理的問題仍然未獲處理。
交戰兩年雙方疲憊
以哈戰事是在2023年10月7日爆發的,基本上以軍一面倒圍剿哈馬斯,卻無力將其全殲。如今終於實現停火,原因很簡單——雙方均感到疲憊,受到巨大壓力。先說以色列,面對國際譴責和多個西方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的事實,加上特朗普為了和平獎而「落力」推動停火,以及以色列國內三分二民眾認為要終戰的民意壓力,內塔尼亞胡無論多麼厚顏,總不能再自行其是。至於哈馬斯,實力所限,根本無法佔以色列的便宜,利用無辜人質去脅逼以軍這一卑鄙手段,亦已被證實無效。對以哈雙方而言,事實擺在眼前,與其繼續糾纏,倒不如務實些。
乍看之下,停火協議的設計算是比較精密——以色列政府10日凌晨批准首階段協議後,戰事馬上停止,以軍24小時內後撤至「商定界線」,完成後撤的72小時內,哈馬斯和以色列便會交換被關押人員;過程中,由美國、卡塔爾、埃及、土耳其等國組成的工作組,會跟進協議執行情況。上述環節,一環扣一環,倘若有序執行,不出亂子的話,和平的希望將會越來越大。
可是以巴恩怨持續近80年,如果那麼容易就解決,早就解決了,又怎會周而復始出現暴力循環?首階段停火協議看似精密,卻未必經得起實踐的驗證,它可能只是特朗普為了奪取和平獎而想出來的念頭而已。不難預料,假如撤軍延遲和釋放人質受阻,雙方很容易就會互相指責。「20點計劃」提及解除武裝的哈馬斯成員可獲卸免,但他們真的會乖乖解甲嗎?常識告訴我們不會。更令人擔憂的是,以色列僅同意第一階段協議,只答應撤至「商定界線」,但仍會控制加沙53%土地,這對於以「消滅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國為終極目標的哈馬斯來說,無論如何都是無法容忍的。
「20點計劃」存重大缺陷
首階段停火協議給人一個希望,可以幫助許多加沙難民,原則上是值得歡迎的。但停火基礎畢竟並不穩固,具體執行可能隨時中斷。連停火協議也如此複雜,可以想像更為複雜的「兩國方案」必然更不現實。這次停火的性質很清楚,它是以哈在壓力下的短暫停歇,並沒有觸及衝突的總根源。明眼人都看到特朗普的「20點計劃」存在重大缺陷,只要任何一方批評對方違反承諾,隨便找個藉口即可將其拉倒。
話說回頭,儘管這個首階段協調不足以徹底消除衝突根源,但它畢竟是和平進程的第一步。哪怕只是步履不穩的一小步,也是有價值的,值得各方珍惜和支持。以哈衝突是一個國際關注的議題,許多有能力的國家都可發揮作用。美國責任特別重大,必須約束窮兵黷武的內塔尼亞胡,否則戰事必將死灰復燃;整個國際社會包括中東穆斯林國家,都應該向哈馬斯施加壓力,要它放棄「消滅以色列」的目標,否則兩國方案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