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教育應重質不重量 縮校有理惟加強解說

更新時間:03:00 2025-10-0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07 HKT

  現屆政府推出了多項政策鼓勵市民生育,令香港生育率由2022年的歷史低位0.701,連續兩年回升至去年的0.841。但有關水平仍屬全球最低之一,與2.1的「自然更替率」仍相距甚遠。也有人認為最近兩年出生率反彈,主因是疫情的影響過去,升勢未必能持續。再者,小孩由出生至入讀小一和中一,一般需時6年及12年,意味未來至少10多年內,香港的小學與中學仍須面對適齡學童持續減少的挑戰。
吸引非本地生 難救弱勢校
  教育局日前向立法會提交「因應學齡人口變化的規劃」報告,指出根據最新的人口推算,以及考慮了輸入人才與港人移居境外等因素,預計未來7年(2025至2031年)在香港居住的6歲小一適齡人口,將會由48600名降至37500名,減幅高達23%。而在香港居住的12歲中一適齡人口,亦預計會從今年的58800名下降至2031年的49800名,減幅也超過15%。
  根據教育局於今年9月開學後,到各間官立和津貼中小學「數人頭」得出的數字,全港公營中學未來需要進一步縮減6班中一。以現時許多中學都只開到2至3班小一計算,即是要關閉最少2至3間中學才能達致平衡。當中「風之后」李麗珊的母校、有過百年歷史的長洲官立中學,本學年便因收生不足而只開到1班中一,如未能與其他學校合併或獲批轉為以私立經營,便須於2至3年內關閉。
  曾經有人認為,政府近年加強對外招商引才,先後引入「高才通」計劃、放寬「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條款,以及大力推動「留學香港」品牌等,可為香港增加可觀的學生來源,某程度紓緩「殺校」危機。但基於住屋及生活照顧等考慮,來港留學的主要為大專生及研究生,中小學生只有極少數。
  至於高端人才與投資移民的子女,可以想像他們心儀的,只會是那些本來已「爭崩頭」的傳統名校、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等,不會報讀一些因種種理由而面臨「殺校」的中小學。
  故此,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以試點形式,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及每班學生人數,透過自資入讀模式加大錄取持學生簽證的非本地學生,其主要目的是配合推進國際教育樞紐建設,長遠增加香港的人才庫,值得各界支持。但該措施絕非、也不可能做到某些教育界人士所寄望,可通過吸引外來學生來拯救一些弱勢學校及保住超額教師的飯碗。
  社會必須理解,香港的人口老化與學齡人口下降乃結構性的,並會在未來10多年進入高峰期,需要政府、學校、教師與家長齊心共同面對,不應只看短線和只顧自己。高達四分一的學生人口減少(跟20年前比較跌幅更超過一半),已無法單靠小班教學或「大鑊飯」式的集體縮班減派應對,也不可能通過增加外來學生作填補,必須切實減少整體中小學數目,更有效地運用有限的公共資源。
及早作規劃 實現「軟着陸」
  「殺校」也不僅是為了應對財赤,對提升教育質素,尤其促進學生的群體生活及社交能力也有幫助。小班教學原則上是好的,但當「小」到一班只有10來個學生,每級只有一班,整間學校加起來都不夠100人,連組織一場似樣的運動會或球賽都有困難時,便明顯並非好事。
  教育局已就應對學齡人口減少作出規劃,包括調整「殺校」與「救校」準則,重新容許辦得好、受歡迎的學校增收學生,鼓勵收生不足的學校合併、遷往新發展區、以至自行結束營辦。要更暢順地實現「軟着陸」,當局未來須再加強向社會各界、尤其對家長們講解,強調辦教育應當重質而不重量,政府並非單純為了慳錢而「殺校」,以及澄清讓大學以至中小學增收非本地學生,並不會影響本地生的學習資源和入讀好學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