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額認購回落不足為奇 綠置居需求大毋須「加甜」

更新時間:03:00 2025-10-0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04 HKT

  房委會「綠置居2024」收到3.6萬宗申請,數字為9年來最少。對此官方提出兩個解釋,一是經濟不好,公屋租戶寧願繼續「交貴租」也不願意買;二是這次推售的單位面積比較小,難以引起潛在買家的興趣。這些說法可能均是造成申請相對冷清的原因,但凡事總有另一面——從相關項目整體超額認購高達13倍可見,吸引力還是足夠的,一些人擔心滯銷,似乎杞人憂天。
社區設施應有盡有
  房委會今次推售的是九龍灣宏緻苑2576個單位,面積介乎193呎至466呎(其中450呎以上單位佔28%),以市價6折發售,相當於115萬至349萬港元。相比上一期綠置居提供逾600呎的大單位,宏緻苑自然不會非常「搶手」,這完全是意料中事。
  不過客觀而言,這個項目其實有不少可取之處,例如步行約15分鐘即可抵達港鐵彩虹站、啟德站;5分鐘車程可達Mega Box商場,鄰近也有藍田聖保祿中學、聖言中學等比較好的學校,社區生活設施應有盡有。大家只要綜合考慮地理位置、交通配套等關鍵因素,就可看到這個項目絕不算差。
  政府當年推出綠置居,出發點很簡單,就是要在公屋和居屋之間,新增一置業階梯,幫助財政能力較高的公屋租戶(相當於「富戶」)一圓置業夢,這也可以加速公屋輪轉,幫助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市民「上樓」。
  當然,硬要挑剔的話,一定有人批評綠置居跟公屋大同小異,肯定亦有人覺得在經濟不明朗的時候購買綠置居,未必比繼續住在公屋來得划算。可是,總不能否認綠置居確是一個比居屋更易負擔的選擇,它是有社會價值的,不然政府當年根本不會推出。
  對於宏緻苑,許多媒體都將焦點放在本來不值得大驚小怪的「申請宗數9年最少」一事上面;也有人建議房委會將來推售面積更大的單位,否則只會滯銷。這些說法是否站得住腳呢?原則上,房子住得寬敞一些,沒有人會反對,事實上這也是政府長遠努力的方向。但對於綠置居而言,現時的條件已經足夠慷慨,推出更大單位似乎不具逼切性。以宏緻苑為例,超額認購數字確實遠遠不及高峰期的30多倍,但仍然有13倍,這已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現時的情況是供不應求,而非供過於求,又何須「加甜」?
經濟未復甦影響置業意欲
  我們應認清綠置居的定位,它比公屋高一個檔次,否則又怎會值得公屋租戶用自己的錢去買?當前經濟不景,息口相對高企,確實會影響潛在買家的置業意欲,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只要經濟好轉的預期形成,只要綠置居項目所在位置不錯,內部單位又「四正企理」,需求是有保證的。
  早前政府公布《施政報告》前夕,媒體曾廣泛報道當局擬重推「租置計劃」,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將公屋單位售予租戶。此消息一度在社會上引起熱議,不少人以為自己很快就可成為業主,萬分欣喜。重推租置計劃後來無疾而終,原因為何,難免給人聯想的空間。若將綠置居和租置並列比較,兩者雖有一定程度之差異,但共通點都是售價遠低於市價,同樣需求殷切,因而都是不必「加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