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壩交通好轉 改善旅遊體驗難一蹴而就
發佈時間:03:00 2025-10-02 HKT

西貢萬宜水庫東壩一帶,近年成為內地遊客的「打卡」熱點,由此而起的交通擠塞問題,將政府和業界攔住。為迎接昨天開始的十一黃金周,當局事前部署了增加專線小巴、派警員在場疏導交通等措施,因此現場秩序已大有改善,這是可喜的進展。然而,畢竟仍有不少遊客覺得體驗不夠好,反映交通配套問題之解決是無法一步到位的。展望未來,當局還須不斷探討和優化各種措施,讓廣大訪港遊客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內地客追捧郊野風光
疫情結束以來,香港人已經認清內地客不再熱衷於購物、更為重視本地文化深度遊的新常態。郊野風光是香港文化深度遊的重要部分,自然深受追捧,只要看看「小紅書」的介紹就一清二楚。東壩附近的萬宜地質步道,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景點;遊客只要沿着萬宜地質步道一直往前走,不但可以飽覽水庫和海岸景觀,還可近距離觀賞由火山活動所形成的火山岩岩柱群。但隨着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至,引伸不少為人詬病的新問題,要解決着實不易,否則就不須驚動到政務司司長的層級了(他昨天親率兩名局長現場考察)。
目前,內地客主要通過兩大途徑前往東壩,一是直接從邊境口岸坐的士;二是深圳跟團,經旅遊巴到北潭涌,再轉乘專線小巴9A線或的士。無論哪個途徑,都繞不開交通工具,之前政府為了理順交通,打算推行東壩「的士禁令」,卻因業界反對而擱置,但增加專線小巴並未遇到阻力,從效果來看,確為遊客帶來頗大便利。
但總的來說,問題遠遠沒有解決。現場不少路段採取「單線雙程行車」模式,無可避免出現「對頭車」;加上的士司機未必熟悉路面狀況,協調很費工夫,費時失事。據報,當局昨採取了以下辦法:現場車輛若要進入,必須先讓裏面的車輛全數離去。這一做法是因應「單線雙程行車」之弊而採取的權宜之策,具合理性,但在一些司機和遊客眼中,未免擾民和低效。要做到順得哥情,又要不失嫂意,誠非易事。
可建碼頭分流陸上交通
事實上,東壩的交通旅遊配套問題已發酵了一段頗長時間,我們不應奢望相關問題可以輕易解決,但有一些方案是可以拿出來討論的。當局可否評估東壩一帶可承載遊客人數的上限?可否考慮採取預約模式,從而高效地管理人流?這樣做也可避免遊人過多而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擠壓和破壞。還有一位議員提出一個頗有建設性的建議,即於東壩附近找一合適地方建一碼頭,提供渡輪服務,接載乘客往來西貢公眾碼頭或將軍澳海濱公園南梯台。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在不必擴闊東壩一帶道路的情況下,即可分流陸上交通,此外亦可讓遊客體驗坐船的樂趣。
中央領導人鼓勵港府官員想方設法加快旅遊業態升級,用好香港1180公里海岸線和263個島嶼;今年《施政報告》則提出發展「生態+旅遊」,提升郊野公園配套,豐富鄉郊生態遊體驗。無論中央抑或港府,均深明生態旅遊蘊含巨大價值。內地客喜歡香港的綠水青山,我們多想辦法改善他們的旅遊體驗,實屬應有之義。過去一段時間,業界已提出不少可行建議,希望政府擇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