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收費也能達致減廢 回收率升證港人質素高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9 HKT

環境及生態局日前向立法會提交《2025年施政報告》內的環境保護施政措施文件,重申政府決心推動減廢回收,目標在10年之後、即2035年達致「零廢堆填」,擺脫透過不斷擴建堆填區來處理都市固體廢物這種昂貴、擾民並難以持續的做法。與此同時,文件表明現屆政府將維持暫緩實施垃圾收費。有關決定得到大部分市民、商戶、政黨及議員等支持,但亦難免遭到部分社會人士、尤其是環保團體的質疑。
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
現屆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且審視垃圾收費的原定目標和現時達到的結果。政府在10多年前研究推出收費計劃,目標是通過「污染者自付」的經濟學原理,令市民及商戶感到「肉赤」,從而被動式地減少製造垃圾,推動提高各類可再造物料的回收率。但收費向來都並非唯一招數,即使是環保團體也認同,更重要是加強宣傳教育和擴大回收網絡。而後兩者正是現屆政府的努力重點,並未因為宣布押後實施收費計劃而放軟手腳。
結果3年過來,本港的廢物棄置自2021年起持續每年下降,由當年的平均每日11,358公噸,減至2024年的10,510公噸,累計下降約7.5%,扭轉了再之前幾年的逐年上升趨勢。以人均棄置量計算,亦由2021年的高位每人每日1.53公斤,持續下降至去年的1.40公斤,3年間累計減幅達8.5%。
整體廢物回收率方面,亦由2020年的28%,顯著上升至2024年的34%。事實說明即使沒有實施垃圾收費,社會上已朝着垃圾收費的原定目標——減少製造垃圾,以及期望的結果——提高回收率進發,並有一定的成績。
可見即使政府暫緩了垃圾收費,缺乏懲罰式的經濟誘因,但在政府大力推動之下,市民在減廢回收方面的意識和參與程度仍有增無減,社會開始建立起綠色減廢回收文化。這個現象一方面反映香港市民和商戶東主、員工的公民質素和環保意識較高,不一定要強行徵費,也能自發、自律減廢,另一方面也印證了宣傳教育與擴大回收網絡是有效減少廢物和提升回收的政策工具,實施垃圾收費並非唯一方法。
此外,外國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垃圾收費能否成功實施和達致預期成效,市民與商戶是否支持和配合乃至為重要。根據星島新聞集團在8月下旬進行的民意調查,逾8000多位參與市民中,有超過7成認為政府現階段仍不適合推行垃圾收費,主要是認為會增加經濟負擔。
環保減廢已成市民日常生活
該項民意調查亦顯示,即使未有實施垃圾收費,逾8成參與市民認同現時巿民的減廢回收意識和參與度正逐漸提高,包括更着重「惜食」文化,以減少浪費食物和製造廚餘;善用「綠在區區」及其他公私營的減廢回收措施;將外賣「走餐具」、使用環保袋代替塑膠購物袋、物盡其用、舊物捐贈和垃圾分類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商戶態度方面,政府之前決定暫緩實施垃圾收費,考慮之一是當時的經濟環境欠佳,本港的疫後復常、尤其零售及餐飲業消費市道復甦速度不似預期,擔心垃圾收費會加重商戶負擔。現時的外圍政經環境比兩年前更差,本地消費市道更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飲食及零售商戶結業潮持續,看不到有任何理由應在此時此刻重推收費計劃,令商戶百上加斤。
政府近年馬不停蹄擴大和改善社區回收網絡,推出不同措施鼓勵減廢回收,例如加強宣傳教育和增加廚餘回收設施,在社會各層面逐漸建立綠色生活習慣。暫緩不等於取消,但是懲罰性、強制性的收費措施,在現時減廢回收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甲兵藏於府庫」,最好還是可以一直備而不用,甚至永遠都毋須實施。關鍵是要繼續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回收網絡、與行業緊密協作、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等。這方面政府和市民在過去3年已做出了成績,期望政府的努力能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