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維提速北都發展 拆牆鬆綁更要掃除心魔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2 HKT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發表的《2025年施政報告》,除了日前討論過的「部門首長責任制」和完善公務員評核制度,另一重點就是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正如李家超在有關章節指出,北都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一,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並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為了更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北都建設務必要加速推進!
北都發展策略其實早於上屆政府任期尾段提出,再經本屆政府加以深化擴充。部分項目如落馬洲河套區科創園、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相關鐵路、元朗南發展以及新田科技城等,現已進入實質動工建設、招商引資,以至分階段落成啟用的階段,但感覺上、實際上的整體發展進度,仍比許多人的期望為慢,因而令特首「心急如焚」,決定在今年《施政報告》再落重藥,希望可以真正提速提效。
北都發展速度緩慢,原因甚多,除了各方都耳熟能詳的法規過嚴過多、審批繁複冗長、部門各自為政、官僚主義作祟等政府內部問題,還有外部的地緣政治動盪、美國亂徵關稅、息口走勢反覆,以至本地的樓市及消費市道不振等。不少發展商、建築商、中資、國企,以至是特區政府本身都面對資金緊張,即使明知北都具備龐大的中長期發展潛力,企業在短期內都不夠膽、或不夠錢大手筆投地或投資。
高層次指揮協調打通政策阻滯
針對上述問題,《施政報告》分別從架構上、法律上、策略上和制度上,引入了大量新思維與新做法,希望能夠對症下藥,為參與北都建設各個持份者拆牆鬆綁,創造更多資金和發展機遇。
架構方面,報告提出成立由李家超親自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並下設三個分別由三位司長與副司長主持的工作組,專責處理北都的營運融資、籌建大學城工程規劃發展等工作。通過高層次的直接指揮協調,打通各個政策局、部門與政策措施上的阻滯。
法律方面,報告提出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屬法例,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以便處理例如成立及注資法定園區公司、便利跨境人流物流資金流與訊息流互通,以至簡化建築圖則審批、修訂分區大綱圖和加快發放收地賠償等。
策略方面,現時政府財赤,私企財困,但多間大學受惠於近年蓬勃發展的「留學經濟」,收入和資產狀況良好,加上香港擁有五間全球百強大學的優勢,以及美國無理打壓中國留學生與華裔學者帶來的契機,報告提出透過加快建設北都大學城,來引領相關發展區以至整個北都的發展,帶動與大學研究工作相輔相承的創科及醫藥產業、外來學生與研究人員的住屋需求等,實屬一石多鳥。
制度方面,針對發展商及其他投資者普遍現金緊絀,報告提出多種靈活、創新的融資、投資和投地模式,包括以地當錢的「土地參股」、參考內地的「1.5級開發」模式、透過延長租約年期來吸引回本期較長的產業,以至向合適的企業提供涵蓋地價、資助或稅務減免的「優惠政策包」,容許不經公開招標而直接批地等等,為投資者提供更大經濟誘因。
官、商、民攜手推進北都發展
有人擔心直接批地與「優惠政策包」可能造成利益輸送,實情有關做法在內地、美國,以至回歸前的港英政府也不時採用,關鍵是做到公平、透明和可為香港整體帶來較大效益。政府官員與社會各界應實事求是,在經濟逆境下更須靈活應變,改革求新,掃除過往的所謂「官商勾結」、「積極不干預」心魔,官、商、民攜手推進北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