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甜頭」不足取 投資長遠方可成就香港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6 HKT

特首李家超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在即,部分議員和市民期望政府再派消費券,為低迷的零售、餐飲等行業注入動能,但這種想法是短視的——香港經濟尚未全面復甦,庫房已連續多年「見紅」,經濟結構轉型又處於關鍵節點,在此情況下,公共財政應當更穩健,兼顧長遠,不能再依賴「漫天派糖」的短期刺激。
我們應做的是:將有限資源投放於真正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的領域,這樣才是築牢香港經濟長遠發展動能、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職位、最終實現社會整體收入水平提升的不二法門。
儘管面對種種困難,但本屆政府的施政已見不少成效。例如來港落戶或擴展業務的家族辦公室數量已突破200間,超前完成2022年《施政報告》訂立的KPI;此外,截至去年底,香港資產管理總值突破35萬億(港元,下同),按年增長13%,淨資金流入更激增80%,達7050億。這些數據充分反映,當局在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資產管理中心地位方面已取得成果。儘管對廣大市民而言,這些成果不像消費券那麼直接,但它們恰恰是香港經濟長期繁榮的「基石」,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消費券勢加劇財政壓力
為甚麼我們必須審慎看待再派消費券的呼籲?最簡單直接的理由是公共財政欠佳。根據2月《財政預算案》,2024/25年度綜合赤字達872億,2025/26年度赤字預計仍達670億;至於財政儲備,截至今年6月底已低至5604億。假如政府再派消費券,必將加劇財政壓力,不但令政府難以完成兩年內經營帳目恢復盈餘的目標,亦會削弱儲備的抗風險能力,甚至還會犧牲當局在教育、醫療、基建等民生與發展領域的承擔,這又是否大家所樂見的呢?
極其量,消費券可在短期內拉動局部消費,但無法形成長期的增長動力,無助於逆轉傳統零售、旅遊業的增長放緩趨勢。現時,香港正面臨結構性轉型的挑戰,政府的核心任務在於,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傾斜,培育高增長潛力的新興產業,吸引高質素企業與人才,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假如當局選擇短期的「派糖」刺激,屈從短期的民意壓力,必將耽誤產業升級時機,令香港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逐漸失去主動權。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公帑必須花得聰明些。具體而言,政府須將資源集中投向三大領域:第一,加速北部都會區發展,藉着這個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利用其土地資源充足、毗鄰大灣區腹地的優勢,通過完善規劃與基建,打造創新科技、高端製造、現代服務業的多元產業集群,為經濟騰飛打開空間;第二,加大扶持AI、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領域的力度,透過研發補貼、稅務優惠、科技園區建設等措施,鼓勵企業投入研發,培育本土科技企業,提升香港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第三,持續吸引高增值高科技企業,包括依託投資推廣署的「一站式服務」,為來港企業提供政策便利與營商保障,讓香港成為全球高科技企業的集聚地。
保持定力精準投放公帑
當社會對「派糖」有期待,政府無可避免要承受一定民意壓力。但我們認為,政府應保持戰略定力,引導社會理性看待「派糖」與「發展」的關係。當政府堅持從香港長遠利益出發,放棄再派消費券的短期思路,那麼,有限的公帑才可更精準投放在產業升級、區域發展、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只有這樣,香港經濟復甦的根基才可築牢,我們才可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搶佔先機並立於不敗之地,真正實現「由治及興」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