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名嘴遇刺勢加劇對立 美國政治鴻溝血教訓

更新時間:03:00 2025-09-12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2 HKT

  特朗普政治盟友、年僅31歲的美國右翼評論員柯克(Charlie Kirk),近日在猶他州一間大學演講時遭槍擊身亡。儘管兇手身份和犯案動機不明,但包括特朗普在內的保守派政客已先入為主,將柯克之死講成是「激進左派」對保守派價值觀的進攻。從好的方面看,針對政治人物的兇殺案往往可以成為促成國家團結的契機,但在高度撕裂的美國政壇,反而加劇了黨派分歧,甚至可能激化政治暴力。
動員年輕選民撐特朗普
  柯克學術成績一般,社區大學也沒讀完,卻具備政治熱誠和出眾辯才。他在2012年奧巴馬執政期間創立「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在素來以自由派把持的校園推廣自由市場、有限政府等保守派理念,經常就擁槍權、跨性別、氣候變化、家庭價值等議題跟年輕人辯論,慢慢打響名堂,設有「美國轉折點」分會的大學亦已增至850間。去年大選期間,柯克成功動員大批年輕選民支持特朗普,這成為深受保守派稱道的戰績。當然,在許多自由派眼中,柯克立場極端保守,和「納粹分子」沒甚麼兩樣。
  柯克的許多言論都是頗具爭議性的,例如他說過為了維護擁槍權,承受一些人被槍殺的代價是值得的(如今他本人也成為「代價」的一部分)。姑且不論政治立場,柯克生前通過辯論而非暴力爭取支持,起碼做到文明社會的要求,這一點值得稱許。但在當今高度分化的美國,要守住文明底線可謂極不容易,否則柯克就不會喪命。而他的死亡也絕不可能是政治暴力的終結,因為保守派肯定會對他們眼中的所謂「激進左派」更加恨之入骨。
  須注意的是,死於政治暴力的並不限於保守派,也可以是自由派,例如今年6月明尼蘇達州便有兩位民主黨議員遭受槍擊,造成1死1傷的慘劇。這種局面是如何釀成的?很多人都能舉出「槍械管制寬鬆」這一原因,但實際情況沒有如此簡單——關鍵原因是特朗普毒化了美國,2021年1月6日國會山莊騷亂就是他的「傑作」。由那次騷亂到去年大選期間,美國發生起碼300宗政治暴力事件,這個數字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罕見的;今年1月亦即特朗普回朝以來,短短半年多,美國就發生了約150宗出於政治動機的襲擊。許多香港人視美國為文明的巔峰,是治理的典範,但一個政治暴力有如日常的國家,怎可能是「巔峰」「典範」呢?
  柯克死後,奧巴馬、拜登、佩洛茜等民主黨元老紛紛表態譴責暴力,這自然可以是真誠的,但「潘多拉盒子」一經特朗普打開,暴力之禍害便難以制止。去年特朗普差點死於非命,唯此事並未令「狂人」走向謙遜——反而,他深信自己經受得住槍擊「歷練」後,應當不惜一切放膽改造美國,不必再理會自由派的反對。這種狂妄只會令美國的政治氣氛更加繃緊,進一步加劇黨派對立。
暴力升級非危言聳聽
  柯克之死可能成為美國政治暴力進一步升級的標誌,這樣說並非危言聳聽。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美國兩派已無法正常對話,只有鬥爭,已有右翼人士誓言對左派展開復仇。「美國即將爆發內戰」的說法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已大行其道,現在距離內戰之真正爆發,是近了還是遠了?似乎不難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