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洲束閣掃不確定性 務實專注北都發展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1 HKT

特區政府2018年提出以交椅洲人工島為核心的「明日大嶼」大型填海造地計劃,時移世易,本屆政府實際上已將重心轉至北部都會區。但對於交椅洲項目的去留,當局口徑一直比較曖昧,引發社會諸多揣測,尤其憂慮公共財政是否足以同時支撐「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兩大計劃。昨天發展局終於表明,交椅洲項目沒有時間表,本屆政府任期內不打算在該處填海。這個訊息雖說是遲來的表態,但至少順應了民情商意,可謂實事求是。
庫房剩6000億難再豪爽
2018年「明日大嶼」願景祭出時,北都尚未規劃,重創香港經濟的「黑暴」和新冠疫情還沒發生;其時,本地樓價高企,政府賣地成績理想,誰會預示到2025年財政儲備縮水至不足6000億元、本財年首3個月財赤939億元的情景呢?大型發展計劃講求「銀彈」,單是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造價便高達5800億元(2022年估算),惟此刻的香港顯然缺乏豪爽的本錢。事實擺在眼前:北都和交椅洲,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建設北都勢在必行,因為特首李家超5月底才說過「對加快北都發展『心急如焚』」,中央領導人亦多次表態支持北都發展。如今將交椅洲項目束之高閣,掃除了不確定性,實有利於北都提速發展。理由很簡單:要在地產市道疲弱的當下,鼓勵私人發展商參與北都發展,本身就困難重重,若要成功動員就必須創造誘因——假如當局任由交椅洲項目甚或「明日大嶼」願景懸而不決,發展商難免憂慮未來土地供應過剩,影響投資北都意欲。那樣的局面,又怎會是港府和中央所樂見?
儘管社會早已察覺政府對交椅洲項目的態度轉趨審慎,但當局一直沒有作出明確政策宣示。去年,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說交椅洲可「分期」或「拉長」發展,也說過「本屆政府任期內開始填海工程」,予人堅持推進之印象,但她現在不再堅持了。我們不妨將政府之改弦易轍視作一個遲來的了斷,是對客觀局限的追認。總之,當局將自己的議程講清楚,甚麼可做,甚麼不可做,大家就不必再揣測,包括發展商在內的社會各界,都能收到清晰的信號。
北都條件遠勝交椅洲
掃除了不明朗因素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北都。北都優勢顯而易見——面積相當於三分一個香港,潛在土地和房屋供應相當可觀,而這些土地不必填海即可開發,省卻破壞海洋生態的罵名;更重要的是,北都毗連深圳,位置優越,可更好對接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國家戰略;反觀,交椅洲遠離大灣區腹地,地理位置遜色得多。我們可以明確無誤地判斷:北都比交椅洲更適合充當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更有利於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擱置交椅洲項目是一個憑常識即可作出的決策——整個「明日大嶼」願景根本沒有壓倒一切的逼切性,沒必要在公共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執意硬推。集中精力、集中資源發展北部都會區,反而有着上述優勢,對香港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更有利。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交椅洲項目從此作廢,將來若有客觀發展需要,而社會又在經過充分討論後達成廣泛共識,到時重啟項目,亦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