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穗創新排名全球第一 完善創科生態保領先地位

更新時間:03:00 2025-09-02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02 HKT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名榜首,打破了過去5年始終位居第二的局面。此次排名上升,主要得益於該集群在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風險資本交易量3大指標上的卓越表現。深港穗集群擁有一流的科技創新生態與國際競爭力,已毋庸置疑;然而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如何鞏固這一領先地位,仍面臨重大挑戰。
  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大灣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深港穗作為灣區四大中心城市的其中3個,當然要承擔主要責任。所謂創新集群,是指科研人員、發明家和風險投資者匯聚之地,而深港穗恰恰就是一個活力澎湃的科技集群——例如在有「中國矽谷」之稱深圳,出了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這些全球領先的企業;廣州雖遜於深圳,但亦為中央2023年確認的第一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建設城市之一,競爭力亦毋庸置疑。
本屆政府落實一系列創科政策
  不少人都覺得香港在創科方面的表現不及深圳,此乃誤解——我們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15間全國重點實驗室,不應低估這個城市的科研實力、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事實上,本屆政府上任以來,醞釀和落實了一系列創科政策,除了「搶企業、搶人才」,還有「產學研1+計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和「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這3個各涉款100億元的計劃;此外,當局還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這是深穗不具備的),支援本地和灣區初創企業進行籌集融資,這是促成它們持續發展的關鍵。
  香港在發展創科方面一度相對落後,但事在人為,只要有積極的政策,加上大灣區作為依託,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步伐就可以快起來。本屆政府上任只是3年多,「三大創科園區」(科學園、數碼港、河套香港園區)和「五大研發機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應用科技研究院、微電子研發院、人工智能研發院、生命健康研發院)的布局漸見雛形,所以香港下一步的創科發展是比較樂觀的。
香港須跟內地對接好
  當然,在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背景下,要牢記我們並非孤軍作戰,應積極與內地實現高效對接。香港在研發和上游方面具備明顯優勢,而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亦有利於科研人員、發明家和風險投資者聚集,但香港的產業轉化能力不夠突出,應用場景不夠寬廣,畢竟是鐵一般的事實。然而,在深圳、廣州乃至其他灣區城市的配合下,這些問題都不難解決。
  展望未來,「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務必進一步強化聯動發展,持續完善科技創新生態。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制度存在差異,某種程度上仍制約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如何破除這些障礙?全球科技與產業快速發展,幾乎每隔數月便有新突破湧現,如何確保深港穗持續成為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的策源地?創科競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東京—橫濱」與「聖何塞—三藩市」等集群緊隨其後、虎視眈眈。若深港穗無法持續做出令人驚艷的創科成果,則難以長期維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