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預期壽命再延長 可考慮「微退休」與時並進
發佈時間:03:00 2025-08-27 HKT

香港精算學會最近公布了一份人壽保險受保人死亡率報告,裏面除了提到年輕人自殺率上升,還發現香港男女的平均壽命分別延長至84.2和88.6歲。港人越來越長壽,原則上是一件好事,但換個角度看,可能是一大煩惱,因為這表示我們必須在一個高度壓抑的現代大都會中,找到更好的人生規劃。怎樣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如何更好地平衡生活與工作?許多市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重新安排生活方式,也許是一條出路。
將最精華數十年用於工作
大體上,香港人遵循20餘歲開始工作、65歲退休的人生路徑;在人生最精華的數十年工作生涯中,每年大概有十多天長假,加一些公眾假期,其餘時間大家都在拼命賺錢,真正的休息時間則留在傳統的退休年齡後(即年老力衰之時),實踐所謂「先苦後甜」。儘管部分人通過高增值工作或者精明投資,提早在65歲前「上岸」,但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人不可能是社會主流,絕大多數人都活得很累。其實,不止香港人是這樣,活在其他大城市的人,大抵也是如此。
有沒有比較靈活和具彈性的人生規劃呢?一個叫做「微退休」(Mini-Retirement)的概念近年開始流行,它由美國作家Timothy Ferriss提出,主張摒棄傳統的一次性退休,改為將退休分拆成階段性的人生體驗。具體而言,人們可在工作一段日子後,暫時擺脫常規工作,讓自己放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長假,其間可以專注於學習、培養興趣、陪伴家人、深度旅行,等等,這個過程既是休息,也是自我充實和增值,然後在狀態理想的時候恢復工作。
分拆成階段性人生體驗
估計會有不少人誤解「微退休」的概念,以為這是鼓吹懶散、無所事事。有這種想法的人,顯然意識不到經濟環境和世代觀念的變化。懶散和無所事事完全是負面的,創造不了價值,「微退休」提倡的卻是:將退休生活分散到整個人生中,不要將休息時間順延至傳統的退休年齡之後;「微退休」亦不等同「裸辭」,因為打工一族事前可跟上級協商,看看可否選擇遙距工作、停薪留職之類的辦法。類似「微退休」的做法其實不乏例子——許多高校早有「學術休假」(Sabbatical Leave)的做法,但在一般職場卻不算普遍,畢竟公司可能基於成本、人手調配之類的考量而卻步。
根據退休投資管理公司普徠仕早前發布的《2025年香港退休調查》,52%受訪港人正改變在65歲退休的傳統觀念,有47%受訪者傾向「微退休」和「退休後再就業」等靈活的退休模式。數據說明,傳統退休模式即使未被徹底摒棄,也已受到不少人的挑戰和質疑。「微退休」這一觀念的興起,某程度上反映,傳統模式確為打工一族帶來太多不愉快的體驗,這一點香港人肯定深有體會。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才會渴望更靈活、更多元的選擇,爭取重新掌握主導權,追求當下,而非寄望遙遠而不確定的未來。
相比傳統的退休方式,「微退休」是否好一些?這道問題目前並沒有共識——它就像「4天工作周」、「全民基本收入」(UBI)一類的概念,一提出就很容易引發爭議。不過,站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立場出發,卻值得討論,甚至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