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常態化 應對須多管齊下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8 HKT

上月初,熱帶氣旋「丹娜絲」的殘餘雨帶預計直擊香港,可能造成嚴重水浸及破壞,特區政府決定作出「超前部署」應對,包括提早一天宣告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停課,打亂了許多學校的畢業禮以至新生註冊。但結果停課當日,香港大部分時間都風平浪靜,天朗氣清,政府相關決定受到不少市民、尤其受影響的家長抨擊。
引入人工智能預測天氣
到今個月,香港接連受到多個颱風及相關雨帶影響,在短短十多天內5度發出黑雨警告,其中一次更維持了逾11個小時,不論以單日或是整個月的降雨量計算,均打破了逾百多年來的8月份紀錄。在最近幾次黑雨,部分市民則批評政府未有「超前」預告停工停課,令不少打工仔女在黑雨當日整天都「心掛掛」,不知需否中途急急上班,部分人則在掛黑雨前已出門,變成「進退兩難」。
上述經歷印證了幾件事實:其一是極端天氣常態化,並非如美國總統特朗普所講為一場「環保騙局」,而是千真萬確並已殺到埋身,全球各地的政府、企業和民眾都必須正視問題,合作加緊應對。
其二,雖然大家都預知極端天氣肯定會頻密地出現,相關天氣預測技術亦不斷改進,但「天有不測之風雲」這個道理仍未被扭轉。尤其是暴雨的形成時間和具體降雨地點,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難以像颱風路徑般相對容易預測和預警。當局科學化、負責任地盡早發出警告及停課、停工請示,即使最後根本相安無事,令大家白驚一場,都總好過知危而不報,造成更大的人命和財產損失。
其三,不論是「超前部署」模式,還是原有的颱風及暴雨警告機制,只要相關部門能夠盡力和及早做好防災、預報及救災,再加上市民大眾、僱主僱員、學校家長等的全力配合,香港的應對極端天氣表現整體是相當優異的。
根據天文台紀錄,過去10年共有超過40個熱帶氣旋襲港,但直接導致的死亡人數只有7人。當中被喻為世紀風災的「天鴿」和「山竹」,兩者的死亡數字均為零。香港的災後復元速度也是令人咋舌,一般在「落波」後翌日以至同日,大部分市民都已恢復上班和開舖營業。被山泥沖毀的道路,往往在幾小時或最遲一兩天後便可重新通車。
區內亦經常出現風災雨災的日本、台灣、菲律賓,以至地球另一邊的歐美先進國家比較,香港的防災救災及復元工作,着實值得港人嘉許和感到驕傲。大家在咒罵天文台之時,也應想想相關情況數字。
防範天災 企業市民有力出力
展望未來,預計極端天氣會來得越來越頻繁和具破壞力,香港的應對工作必須精益求精。首先是繼續加強善用創新科技,天文台最近引入名為「風烏」的人工智能天氣預測系統,據報準確度表現理想,未來是否可以更廣泛地應用,以至取代部分現有人手及電腦等儀器,為納稅人節省一些公帑呢?
過去有部分政黨議員及地區人士,要求政府不計成本地加強區內的防洪防災基建,希望做到完全零水浸,零損失,即使天災殺到大家仍可如常返工返學及營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內地及大部分海外國家的做法,都是盡量加強預測及預警,在必要時迅速疏散撤離,務求盡量減少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以加快災後復元和重建工作。
日本及台灣除了同樣多風多雨,還不時發生地震,民眾的應對天災意識和知識明顯比香港強,家中一般都備有簡單的防災物資。這方面特區政府須加強工作,但同時亦不能只靠政府,一般市民、企業、團體等也須出一分力,各司其職,多管齊下地推動。簡單如加緊清理屋苑的渠口垃圾,僱主與僱員預早商量好極端天氣下的上落班安排,或起碼不要專揀橫風橫雨時才去行山或追浪等,已能助己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