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企業紛來港 商機處處勿自貶

更新時間:03:00 2025-08-1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1 HKT

  講起香港經濟,不少市民及中小企老闆都眉頭大皺,抱怨港人北上消費及網購成風,習慣嗌外賣兩餸飯而不願光顧餐廳,訪港旅客的消費水平及模式亦已改變,令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越見困難,好像每隔幾天便有一單商舖結業的新聞,不少街頭及商場吉舖湧現。再加上由美國發動的全球關稅貿易戰,人工智能AI應用對企業營運和某些職位帶來的衝突等,令部分人感覺香港經濟前景黯淡,投資及營商環境惡化。
首季GDP增長3.1%顯著提速
  然而,多項宏觀數據均顯示,香港經濟及營商環境並不如部分行業描繪或市民想像中差。香港GDP今年第一季實質按年增長3.1%,較上季的2.5%顯著提速,勝過市場預期及大部分海外經濟體,預計即將公布的第二季增長率亦可維持。
  被視為經濟溫度計的股市方面,恒指繼去年全年上升18%,今年至今再升了超過25%。首半年港股成交額增長1.2倍至每日約2,400億元,連帶庫房印花稅收入亦因而大增,政府經營帳目有望提早轉虧為盈。
  到上月底,特區政府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是繼2021年後的第二份,再一次以扎實的事實和數據,有系統地向外界說明香港在黑暴與疫情過後,在持續提升競爭力、吸引資金流入、匯聚企業和吸納人才等多方面的成就。
  截至今年7月底,註冊本地公司總數逾150萬間,非香港公司逾1.5萬間,兩項數字均創歷史新高。而自2023年1月至今年7月,投資推廣署已協助多達1,333間企業在本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引入1,740億元的首年直接投資及創造逾1.9萬個新增職位。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再於社交平台,發布以「招商引資」為主題的《施政.再報告》短片,從微觀的企業個案角度,說明香港經濟擁有的背靠祖國、聯通國際優勢,許多海內外企業都因為看好香港的營商環境與獨特機遇而來港,並藉此勉勵本地的商界和企業。
  短片介紹了兩間分別來自內地與海外的年輕企業。專營「智能化+新能源化大物流」業務的西井科技,約10年前於上海創辦,去年初在港設立國際總部暨海外研發中心,並成為特區「引進辦」首批引進的重點企業之一。西井科技於上月與香港國際機場簽約合作,其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牽引車將正式落地運營,為行李及貨物流轉提供裝載運輸服務,助力香港的智能機場建設。 
本地企業應識變應變求變
  西井科技計劃在落戶香港後的5年內投入3億港元,並在港積極招聘和吸納全球優秀人才,創造約500個職位,其中7成為高端研發人員。除了看好香港市場,更重要是希望利用在香港營運所累積的技術標準、法律審批、國際化的營商及上市環境等難以在內地獲得的經驗,部署下一步進軍國際。
   第二間來自新加坡的室內兒童遊樂場品牌公司Kiztopia,成立更僅有6年,但現已在獅城、香港及其他東南亞地區開設了大量分店,增長迅速。該公司強調以服務和創意取勝,來港發展除了針對本地市場,更希望通過香港建立客群口碑,以特區為窗口轉戰內地。與西井科技的方向相反,但目標一致,並同樣可令香港經濟受益。
  兩間公司的例子都說明,首先在香港營商是繼續有利可圖,只要有好的服務、創意和營銷方式,就可以成功吸客,以至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將業務輻射到中東、東盟及內地市場,是個極佳雙向平台。這類海外及內地公司在香港其實比比皆是,甚至不斷增加,但因其服務未必與一般市民息息相關,亦未必會設立實體街舖,不像商舖關門般較易令市民感受得到。
  外來企業能夠取得成功,反映香港一直以來的優良營商環境仍在,本地企業更應奮發圖強,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不應妄自菲薄、自怨自艾。